【零售寒冬】香港零售业怎么了? 结构性挑战大解构(上)
圣诞刚过,除夕又来,但本港零售业不快乐。反修例引发的风波至今逾半年,仍未有平息迹象,业界充斥着盈警、关店、裁员等负面消息。最新10月份零售销货额同比大泻24.3%,史上最惨淡,不禁教人问句:香港零售业怎么了?
身处迷雾,谁也说不清前景。然而,“飞来横祸”也许是一个时机,让大家正视本港零售市场所面对的结构性挑战。日子虽难,总得怀抱乐观,庆幸零售业界也有一些“奇兵”逆市企稳,于整体惨淡的销售数字中,带来一点启示。
在反修例风波下,圣诞旺季人流不再。记者走进尖沙咀及铜锣湾等旺区,昔日旅客拿着大包小包或拖着行李箧四处购物的画面,变得陌生;盘踞旅游区街舖的珠宝店、化妆品店及药房显得格外冷清。取而代之的是,遍地开花的“和你shop”行动及不断重演的警民冲突。
“香港只有700万人口,一定要赚外面人嘅钱,‘塘水滚塘鱼’系无得搞,无旅客香港就玩完!”东方表行(0398)财务董事林庆麟坐在集团中环皇后大道中分店,望着游客疏落的行人路感叹道。截至今年10月,本港零售总销货价值已连跌9个月,珠宝钟表类成“重灾区”,年初至今销货值累跌19%,主要代理瑞士名表的东方表行难免处于“挨打”状态。
钟表界老行尊:客人不敢来怎做生意?
自2003年“自由行”开始后,本港零售业的盛衰已与内地旅客数目及“疏爽”程度密不可分,东方表行这间拥逾半世纪历史的老字号身历其境。林庆麟忆述2010年自由行巅峰时期,内地客涌港买表“送礼”十分豪爽,动辄花费数十万至数百万元购物,该财年东方表行营业额增长19%至38.49亿元,利润大升95%至2.19亿元。然而,2013年内地卷起反贪运动后,本港奢侈品市场急速萎缩,集团由最高峰2013年于中港台开设100间分店,减至目前61间;存货金额也由21亿元减至目前7.5亿元。
翻查资料,2014年香港旅游业增长开始陷入瓶颈,本港零售业已跌了一跤,销情经历连续24个月跌势,直至2017年初受惠旅客回升及租金趋跌,始见复苏曙光。林庆麟称,那时候内地“送礼文化”不再,旅客转向购买2至10万元的名贵手表“自用”,集团透过关舖、减低存货及控制成本等方法,减轻财务压力,成功扭亏,全年赚1,638万元。
过去两个财年,东方表行的利润回升至逾亿元,好不容易挨过低谷,今年却“飞来横祸”。林庆麟形容现时境况“差过沙士”,皆因有太多不稳定因素,事件影响具持续性,“半年前同你讲香港会变成咁都无人信。依家做零售,唔知舖头几时要闩门、几时会被人整烂,客人都唔敢嚟,点做生意?”东方表行目前在港开设11间舖,7月至今生意额下跌约一至两成,但无裁员及要求员工放无薪假,只要店舖能达收支平衡,都不会关,“个别业主肯豁免部份租金或减租一成以上,我们会预早与业主讨论续租事宜,料未来租金最少要打八折。”
生意锐减,零售商想办法撑过去,希望否极泰来,但即使重夺昔日数字上的风光,背后其实已存暗涌。“本港零售结构一早存在问题,只是近月的社会事件令内地高端及低端消费客群双双减少,令零售业响起警示。”香港亚太研究所经济研究中心成员、美国克林信大学经济系副教授徐家健表示。
侧重奢侈品 惟港“套利”能力减弱
零售业起了什么警示?让我们看看数字。本地零售销货价值由2009年的2,747亿元一路飙升至2013年的4,945亿元,创历史高位,四年间升幅达八成。但自此增长乏力,过去五年多都只能在4,800亿元左右浮沉,未见突破。同时间,访港旅客屡创新高,从2013年全年5,430万人次增至去年破纪录的6,515万人次,升幅近两成,反映“旺丁不旺财”的现象。
徐家健认为,本港零售业销货价值迟迟无法突破5,000亿元,主因是内地高消费客群流失。他解释,内地旅客来港消费意欲减弱的情况一直存在,过往自由行可谓“乜都买”,不论珠宝、金饰、药妆等,但随着内地客群财富增长,更多高消费客倾向往海外消费,令本港奢侈品增长放慢;反之,在内地低消费客群增加下,奶粉及日用品等较低价的零售类别则不太受影响。“过去内地奢侈品的税项、质素,甚至假货问题,令到香港出现‘套利’机会,但随着内地人财富增加,导致其消费习惯改变,高消费客倾向在欧洲等外地购买奢侈品。”
继续阅读:【零售寒冬】香港零售业怎么了? 结构性挑战大解构(下)
上文节录自第195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2月30日)《零售业飞来横祸 转型寻出路》,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