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郊动物.三】街猫捕影者叶汉华︰在东北事物消失前“存档”
乡郊发展不断,当工程展开,乡村耕住合一、人与动物共融的景象就不复再。自由摄影记者叶汉华拥有十年摄猫经验,曾出版摄影集《街猫》及《拾猫》,在相片背后发掘流浪动物的故事。去年,他开始于东北地区担当义工,为猫狗进行绝育工作,并沿路拍下猫狗的日常生活细节,为眼前的乡郊事物存档。
勾勒动物百态 探视生活轨迹
当东北日后发展,绿荫田园、人与动物互相依存的景象都会随之而消逝。叶汉华认为,人尚且能重聚,但无主的动物就再不复见。他于这些年来捕捉的影像,正为动物的生命作存证,每一帧照片所勾勒出的乡郊动物百态,都值得被我们珍视。
采访当日,记者与叶汉华走访粉岭北,跟随他的步伐探视动物的生活轨迹。叶汉华在腰间系上蚊香、颈上挂着一部单反相机便开始寻猫之旅。他谈吐温文,与猫交谈时也是轻声细语。他所拍摄的街猫,通常位于后栏、天井等较肮脏的环境,“偏偏因为那里无人管理,所以不受骚扰。猫很聪明,在这么恶劣的环境找到块布,便是舒适的容身之处。”当记者随叶汉华步入村内窄巷,又发现了更多猫的踪迹。在一屋舍外,有人在小巷地上摆放了猫粮及一把打开了的雨伞,供猫儿遮荫及用膳,叶汉华形容那是“猫餐厅”,“这里已有几代猫居住,人与动物共融是很自然的事。而且猫很有生活智慧,铁皮屋顶已是牠们的安乐窝。”
为什么最常影猫?叶汉华表示,摄猫是较容易的事,只要与猫保持舒适的距离便可;但摄狗的难度较高,因为狗对人的反应较极端,要不不停吠叫、要不热情地攀到人身上,所能摄入镜头的,大多是拍摄者入侵狗只舒适圈的景象,难以捕捉到牠们最自然的生活状态。直至大半年前,叶汉华获艺文空间“house by kubrick”邀请,参与“你睇我唔到—新界东北动物纪录展”,在古洞及粉岭马屎埔拍摄动物的生活百态,狗只也就随之被摄入镜头内。他指出,相片主题名为《存档》,是由于当东北日后发展,许多乡郊事物,包括猫、狗、牛、羊等动物都会随之而消失,这辑相就是为当下的景象作记录,将事物当成历史般表达。
路上发现猫尸 叹生存不容易
谈到拍摄东北动物时最难忘的经历,叶汉华忆述起他在古洞当义工时遇到的悲剧。“有次我入村时在小路上发现猫尸,村民推断小猫可能是被狗咬死的。之后我到垃圾站,看看有没有可装猫尸的纸皮。我知道有一堆猫经常窝藏在垃圾站后,所以好奇看看,岂料就这样发现另一条猫尸……那是我几日前见过的小猫。”叶汉华慨叹,发现两条猫尸不过是前后15分钟的事。对于乡郊流浪猫狗而言,生存并不容易,“尤其是第二只猫尸,因为牠较年幼,所以当时很难过,而且因为之前见过牠,所以印象较深刻。”
10月将有第一批东北村民大规模迁出,叶汉华预计届时将有大量弃养情况,“尤其是作保安用途的狗,部份饲主会选择遗弃或交到渔护署。”对于放宽公屋养狗限制,他认为是“有好过无”的方案,但长远而言不是可行方法,“狗对于乡郊环境很熟悉,习惯自由自在。而市区是不可能容许人与动物共融的,就算是私楼,管理处都会赶猫狗走,更不可能有乡郊‘猫餐厅’的存在。”他坦言市区并不是适合乡郊动物居住的地方,促请政府制订妥善的动物安置方案,“而非每一次发展,都是‘杀到来’才计划(动物安置)。”
继续阅读:【乡郊动物.四】作家张婉雯: 以文字疏理城乡动物差异
相关文章︰【乡郊动物.一】东北发展讨论十年 政府从无安置乡郊动物政策【乡郊动物.二】制订动物友善政策 绝育放回乃基本步
【领养动物.一】收容所承载生命 负责人付出廿年︰救命无得收手【领养动物.二】政府花百万人道毁灭 外判领养责任收容所缺支援
上文刊登于第183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0月8日)《街猫捕影者叶汉华:在东北事物消失前“存档”》。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