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郊动物.四】作家张婉雯: 以文字疏理城乡动物差异

撰文: 陈康麒
出版:更新:

在本港文坛中,张婉雯是少数以动物为写作题材的作家。十年前出版的《我跟流浪猫学到的16堂课》,是她首部以动物为写作对象的作品,记述了她与流浪猫相处的点滴;而于今年年初出版的小说集《那些猫们》中,每篇故事都布有流浪猫的踪迹。在她的文字里,动物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份,“人与动物都在同一块土地上生活,彼此间并非壁垒分明,而是互相重叠。所以我认为,当写到城市景物或人物遭遇时,有动物出现是很自然的事”。在张婉雯眼里,城市与乡郊动物的生活模式截然不同,她如何以文字疏理两者间的差异?

由养猫开始 投身动保工作

猫不独是张婉雯的写作泉源,更是她投身动物保护工作的契机。自从饲养家猫后,张婉雯便开始参与动物权益事宜,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她于去年加入“东北反逼迁动物战队”,主要负责乡郊动物政策倡议。在走访东北期间,她惊讶地发现,原来乡郊村民与城市人的动物意识有很大落差︰对于城市人而言,家养动物必须被困在单位内,拥有安全、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主人会抱着猫狗入睡,将牠们当成婴儿般看待。然而,乡郊村民与城市人不同,并不会这样“溺爱”动物。张婉雯认为,城乡的生活模式大相径庭,以致两者对动物的概念存有落差,“一来动物可能是自来的,村民会由得猫狗自来自去,有食物就喂牠们;二来乡郊地方较阔落,村民有意识就带(猫狗)去绝育,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就由得牠们在外面生育都不知道。”

自从饲养家猫后,张婉雯便开始参与动物权益事宜,至今已有十多年时间。(黄宝莹摄)

本年7月,张婉雯应艺文空间“house by kubrick”邀请,为“你睇我唔到—新界东北动物纪录展”撰写一篇短文故事。该篇短文名为《记得那一个东北的早上》,记录了她第一次踏足东北时的实况,“当时我观察到很多城市人未必见过的情境。如果我们将城市人对猫狗的想法套用在乡郊,是不合适的。所以这篇文章是一些自我反省,就是我作为一个城市人,或者我投身了动物权益这么多年,还是要再去认识及发掘很多事物。”

张婉雯分享了其中一个让她感到“冲击”的乡郊情境︰在一户人家外,摆放着一个凌乱的柜子,内里有一堆无以名状的杂物。她听到柜内传来雀仔叫声,于是走过去看看,随即发现一堆未开眼的猫儿。当她向户主询问时,户主若无其事地回应“是啊”。张婉雯说,“事实上,该户主并非主人,所以,他真的没责任去照顾那些猫,但他又不会赶牠们走,可能他之后还会不时喂牠们,这就是乡郊情况。渔护署经常强调主人的责任,但如何界定何谓‘主人’呢?根本界定不了。这就是政府很离地、很不了解乡郊的地方。”

张婉雯认为,如果我们将城市人对猫狗的想法套用在乡郊,是不合适的。(欧嘉乐摄)

重点是有能力作出抉择

乡郊人饲养动物的模式多元,城乡动物间的生活模式亦存在很大差异,“在面对这些冲击时,我们(城市人)应抱什么态度?应该抗拒还是尝试去沟通?”张婉雯认为,很多城市人对部份乡郊村民养动物的模式感不满或抱有偏见,例如觉得他们不为动物绝育、动物有一餐没一餐,“我也不是说认同他们(部份村民),但我们应如何面对这些城乡动物的落差?”作为有养家猫的城市人,她坦言对乡郊人的放养模式无从评价。但她解释,城市人若要疏理这些落差,首先要放下约定俗成的想法,“乡郊不全然是我们想像中的田园风味,其实很多城市人不想要的东西都搬到了郊外,例如那些回收场及㓥车场。乡郊地方大,所以很多人缺乏收纳概念,到处都堆满杂物。”

乡郊人饲养动物的模式多元,城乡动物间的生活模式亦存在很大差异。(欧嘉乐摄)

张婉雯认为,没有任何一种生活方式较好,重点是我们有能力作出抉择。“城市虽然方便,但我们同时面对高楼价、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大自然的隔绝;乡郊虽然交通不便,但空气清新,生活简朴。”她指出,人类并非只能拥有一种生活模式,动物亦然,并非所有动物都可以成为人类的宠物,“猫狗固然不可能,羊、牛、野猪就更加无可能。”

对张婉雯而言,文字并非抗争,而是一种自省方式,“抗争是一种行动,但行动前应有清晰的想法及目的,我觉得文字在这方面相当重要。我所能够做的,就是尽量用文字去呈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希望以文字让大众初步了解这件事(东北动物)。”

相关文章︰【乡郊动物.一】东北发展讨论十年 政府从无安置乡郊动物政策【乡郊动物.二】制订动物友善政策 绝育放回乃基本步【乡郊动物.三】街猫捕影者叶汉华︰在东北事物消失前“存档”

【领养动物.一】收容所承载生命 负责人付出廿年︰救命无得收手【领养动物.二】政府花百万人道毁灭 外判领养责任收容所缺支援

上文刊登于第183期《香港01》周报(2019年10月8日)《作家张婉雯:以文字疏理城乡动物差异》。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