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理非对话.一】五大诉求 真的缺一不可?
为平息修订《逃犯条例》引起的轩然大波,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上周三(9月4日)提出包括撤回草案在内的“四大行动”,借此为与社会各界对话提供基础。然而,“对话”说来容易,实则困难重重。不少反修例者质疑特区政府的“沟通”旨在“分化、拖延”;而在“无大台”的现实下,不同光谱呼喊的“五大诉求、缺一不可”,是否仍存在程度不一的歧异?就此,《香港01》邀请两位秉承不同原则的“和理非”进行对谈——坚拒暴力的黄梓谦与坚拒“割席”的Kay,看似“殊途”却又“同归”的两人, 对反修例浪潮从“抗争”迈向“对话”有何异同看法?他们在“对话”中又激荡出什么火花?
“如果你问我,我觉得我是‘和理非’,但不单纯只是‘和理非’,我希望通过这过程看到更多东西。”对谈一开始,儿童事务委员会及平等机会委员会委员黄梓谦便开宗明义表明,不希望自己被归类为支持政府或示威者的任何一方,而是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希望政府与示威者都能借由反修例争议所引发的危机有所反思——香港人究竟为何如此不满?大家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反修例者都在喊五大诉求,但从我的角度看,‘一个都不给’或‘必须五个全给’都不是主流声音,从0到5之间还有很多因素,又或者0到5的框架以外还有其他选项,这可能才是社会大多数。到底什么是社会共识?这势必要透过理性对话才能找出答案,而不是每天抗争、勇武、群众斗群众。”黄梓谦强调,当下的抗争行动明显不只针对《逃犯条例》本身,而是升级到另外一个课题;他还发现,每个反修例市民对各个诉求都有不同的优先次序,因此,若要厘清大家的想法,首先便要停止过激的抗争方式,与极端激进示威者作出区隔。
但所谓“叫停过激抗争”或是“与激进示威者做出区隔”,在不少反修例者看来,无疑是要求“和理非”与“勇武”割席。对于从来没有参与任何勇武或冲击行动的“和理非”Kay而言,她不认为自己有任何资格指导别人,什么才是最好的抗争方式。不过,Kay也不愿意被简单标签,并以“榄球”比喻香港社会,认为支持两极的人占少数,“不能用一条线说你是支持政府或者支持示威者。我不需要把自己放在勇武或和理非的群体里面,因为每个人对每件事都有自己的看法。”
“我只是普通市民,我凭什么觉得自己比别人厉害,所以别人必须听我的?这也是所有政府或有权的人要问自己的,为什么我想的会比别人好?每个人有自己的道德底线,我(行动)的底线是不能造成任何人身伤害,但别人可能不是,我为什么能拿自己的标准去judge人家?”以“612冲击立法会”为例,Kay说当时很多“和理非”都难以理解冲击行为,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开始反思——如果没有前线的冲击,条例很大机会已被掌握票数优势的建制派强行通过。虽然她隐隐认为不应以成败作为支持与否的因素,但这不禁使她质疑自己,是否不应坚持自己的手段才是最正确的?
Kay又引述一份据称有“九万名和理非参与的民间问卷”结果,表示有87%的和理非不愿与勇武隔席,另有99%受访者不满意政府回应,她由此认为“和勇”不隔席的主因在于对政府的共同不满。她说,执政者应该保持谦逊并自省,如果政府愿意倾听巿民声音,今天就不至于有如此乱局。
“事情发展至今,不可能有任何一方没有犯错,但示威者间由于共同的目标,已凝聚成为命运共同体,若仅因手段及方法上的不同,就认为彼此不是一条船上的人,我没办法说服自己。”Kay如此说道。
“对你而言,这场抗争的目标是什么?”黄梓谦饶富兴趣地问。
“目标就是社会与政府的施政需要有根本上的改变,譬如说我们要有更多的民选议员、政制上有根本的改变……”
“其实就是五大诉求中的双普选对吧?你刚才说与示威者间的目标是一致的,妳是指五大诉求全部一致,还是其中的双普选对妳来说是一致呢?”黄梓谦紧接着追问。
Kay回应说,应该撤回《逃犯条例》修订草案,也有必要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但正如黄梓谦所言,每个人的优先次序不同,就她个人而言,双普选是她最在意的部份。
“所以如果真的坐下来问‘和理非’,五大诉求是不是真的五个都必须要,最常听到的回答就像妳说的‘NO’,其实五个中哪些相对重要,哪些比较不重要,但如果我们每天都在高喊‘五大诉求、缺一不可’,要怎样才会知道哪些是大家比较着重的诉求呢?”黄梓谦说,民调显示五大诉求中“撤回条例”跟“独立调查委员会”支持度最高,但他自8月中开始举办的连场对话让他发现,10个说支持独立调查委员会的人,有10种成立的方案,因为每个人对于它的功能、组成、想要达到什么效果,都有不同看法。
“所以目前的首要目标真的要‘止乱’,如果我们每天都在打、在冲,大家如何对话?我们怎么知道350万,即以上过半数的香港人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350万人没人能代表他们,只能用很多方法去对话才有可能了解。”黄梓谦补充,若先停止动乱再展开对话,有机会让外国媒体能看到,在历经三个月后,香港人仍有能力以对话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有助提高香港的国际地位和认同。
对此,Kay则认为对话的前提是彼此之间能够互信,但在目前的社会氛围下,政府与市民之间早已产生极大裂痕,她质疑,在裂痕尚未修补之前,双方又能如何开展对话?请继续阅读:【和理非对话.二】缺乏互信基础 港府需先取信于民
相关文章︰【和理非对话.三】“无大台”与“不割席” 政府可以找谁谈?
上文节录自第179期《香港01》周报(2019年9月9日)《从抗争走向对话 香港人准备好了吗?》。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