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回收】三色回收成效有限 源头减废是根本
三色分类回收桶推行多年,但这行之已久的废物分类方式应否变更?2017年于堆填区弃置的固体废物中,家居废物每日高达6,040公吨,占整体堆填垃圾的百分之四十一,家居垃圾应否细致分类以回收再造?(此文章为塑胶回收系列报道五)
若要追溯三色回收桶由来,可回溯至1998年政府推出《减少废物纲要计划》,当时食环署、康文署及渔护署等部门在全港各公众地方、屋苑及学校设置废物分类回收桶。
环保署于2005年延续计划,在全港推行“家居废物源头分类计划”,在楼宇每层及屋苑范围增设废物分类设施,方便居民在源头将废物分类,并增加可回收物料的种类,2007年的“废物源头分类计划”,再扩展至工商业楼宇。
推动社区回收 配合市场需求
多年来,香港一直未有改变垃圾回收分类政策。直至近年,政府提倡“三纸两胶”以外的垃圾分类,如收集胶袋、玻璃樽及即弃餐具等,市民可于“绿在区区”回收。但回收计划目前只有七区投入服务,而且部份回收点亦不太方便居民。
减废设施尚未完善,香港的厨余分类回收率亦偏低。环保基金2011年7月推出“屋苑厨余循环再造项目”,资助私人屋苑安装现场厨余处理设施,举办相关教育活动,并设立服务平台,为屋苑提供技术支援。环保基金批出35个“屋苑厨余循环再造项目”,至今回收约2,000公吨厨余。
据立法会资料显示,2017年厨余回收量为14,600公吨,惟只占整体厨余总量的1%。当局将于2022年在全港推行免费厨余收集服务,可望提升厨余回收率,但是,目前推展进程缓慢。
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朱利民指出,三色回收桶具有一定效用,但长期未见进展,其他可回收物如悭电胆、充电池等,也是依靠社企推动回收项目,惟成效不大。
“环保触觉”高级项目主任马家宝认为,三色回收桶未能配合回收市场,她举例内地回收市场收紧垃圾进口要求,需将塑胶变成原料,但三色回收桶未有细分不同塑胶,未能配合市场变化。“环保触觉”亦收到不少投诉,例如清洁工人将回收物当成垃圾处理。马家宝认为问题关键是香港现时没有法律规管,只能透过市民、业主立案法团、物业管理公司监察。她建议扩建现有的垃圾站,并在站内增设废物回收设施。
环保署回应指,当局为方便市民进行废物分类回收,现时设有两个流动社区回收项目、17间社区回收中心及50个收集站,当局亦计划为社区的回收项目及回收中心提供恒常拨款资助。
此外,环境局已成立公共空间回收及垃圾收集设施改造督导委员会,负责检视公共空间回收和垃圾收集设施的分布及设计,并提出改良建议。部份未有设置废物分类设施的大厦,当局亦会提供支援。
另外,环境局与食环署正探讨规划新垃圾站,按个别项目的实际情况,考虑在站内提供更多空间及设施,以作初步回收及暂存回收物资。食环署将于洪水桥洪元路及洪平路交界兴建六层高大楼,以重置洪水桥洪堤路垃圾站,环保署与食环署拟在大楼内设立社区回收中心,并已咨询元朗区议会,冀落实计划。
环保署曾于2003年资助港岛区的屋苑参与干湿废物分类回收试验计划,居民可把干湿废物分开处理,再交予回收商。环保署指出,当时收到的废物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处理物料的工序重复,而且成本高昂,收集过程中亦产生不少卫生问题。环保署表示,现行回收桶收集纸张、金属及塑胶的分类回收方法,既方便市民,亦合乎成本效益,而且切合本地需要。
香港浸会大学嘉汉林业珠三角环境应用研究中心主任黄焕忠则持不同意见,他认为现时的三色分类回收根本难以在家居实行,“香港居住环境狭窄,已经好难做,如何在家放那么多个垃圾桶。”
黄焕忠又表示,政府推动回收是有大方向,如垃圾征费、废物分类等措施,但当局并没有考虑当中的可持续性,回收方面的法规、设施仍未完善,故回收率相对较低,“香港的回收设施主要是三色桶,绿在区区的回收量不多,教育意义多于实际效用。三色回收桶根本未能成为完整的回收系统,只是一个很短视的做法。”
黄焕忠建议家居垃圾可分为干湿可回收物、不可分解及有毒废物。虽然这种做法或会令不同类型的塑胶混在一起,但他认为,以现时分选机的技术尚可以处理,“家居垃圾并不需要分类纸罐樽,当然每家每户进行细致分类是好事,街上仍可设置三色回收桶,但两者并没有冲突。”
减少过度消费 免产品沦废物
“环保人士始终只占少数,必须考虑大多数人的心理状况,所以,要有一个方法包容大多数人,令市民易于接受。”黄焕忠认为,回收废物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要收集一定数量的废料,若要增加回收量,必须从社会整体角度考虑。他坦言,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生活特性与习惯,如何鼓励全民进行垃圾分类是首要考虑条件,长远来说,当局必须推行一个更便捷的回收方法。
朱利民不认同香港能执行类似上海的强制垃圾分类措施,一来本港没有相关的法规作规管,而且会引起巨大的社会纷争。他认为回收政策应便利民众,而非令市民觉得麻烦,建议当局可增设更多回收点,并设统一垃圾中心处理垃圾分类。朱利民指出,垃圾分类只是其中一步,仍需要回收商处理完成回收重用的后续部份。
朱利民重申,现今社会着眼经济,环境问题未必是首要,因此源头减废是处理都市固体垃圾问题的最佳方法,市民应减低日常生活中的过度消费,以免产品成为废物。
相关塑胶回收系列报道:【塑胶回收】民间“收胶”力量有限 港废塑何去何从?【塑胶回收】废胶数量不足 港回收厂商欠诱因投资【塑胶回收】生产者责任制 能否对症下药?【塑胶回收】上海强制垃圾分类 社区须忍“阵痛”
上文节录自第175期《香港01》周报(2019年8月12日)《内地新政策治垃圾 港塑胶何去何从》专题报道中的《三色回收成效有限 源头减废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