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导演.六】《29+1》逾越界限 彭秀慧:没想过美国人也有共鸣

撰文: 香港01评论
出版:更新:

2005年,彭秀慧首个自编自导自演的舞台独脚戏《29+1》,在艺穗会一个小型剧场首演,台下观众虽然不多,但口碑慢慢传开去,这套剧也移师到较大的剧院上演。时至今日,《29+1》曾经第九度公演,累积演出过百场,不只成为了彭秀慧的代表作,更是剧场界中叫好又叫座的经典作品。撰文:黄珮瑜

承接上文:由剧场走入电影圈 彭秀慧不断求变

“由一个小剧场一步一步走,去到另一个领域,过程中很多事情都不由你预算。其实人生正正就是这样,生老病死、好事、坏事都不由你计划,唯有尽力做到最好,加上我自己搞创作,所有事情由我一个人‘孭飞’,因此要尽力做好眼前的事。”彭秀慧说。

《29+1》后,彭秀慧愈战愈勇,不断创作其他独脚戏如《再见不再见》、《月球下的人》和《Tiffany》,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独特戏路,同时为自己打响了名堂。2015年,《29+1》十周年了,在一次机缘巧合下,彭秀慧认识了电影公司的老板,对方邀请她做导演,她想了又想:十年了,也许是时候作出新尝试了。

剧场版《29+1》所有事情都要由彭秀慧一个人“孭飞”,她更一人分饰两角。(《29+1》舞台剧照)

剧场对彭秀慧来说可谓驾轻就熟,但执导电影则是一项新挑战。为了迎合大银幕这个媒介,彭秀慧首先要做的是重新编剧。

在剧场版的《29+1》中,彭秀慧一人分饰两角——事业型女性林芷君和乐天知命的黄天乐,而电影版则是由两名演员分开去演。另外,电影版又新增了许多角色,诸如林芷君的一班“赶deadline”的女同学、以事业为依归的女上司、声称女性随年龄增长而贬值的保险经纪等,这些改动都加强了故事的张力,更加突出女性在事业和家庭之间的两难。

我问彭秀慧改编剧本可有压力?毕竟《29+1》是她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别人对电影版有一定期望。彭秀慧却说一点压力都没有,反而觉得过程好玩,只是顺利编完了,并不代表懂得如何拍出来。“许多剧组人员看不懂我的剧本,不知道我想做什么。”她举其中一幕为例,林若君看黄天乐的日记,然后忽然化身成对方,还跟对方的好友张汉明对话,“许多人觉得那一幕好虚,有剧组人员在电影出街后才看得明白。我想始终舞台剧的想像空间比较大,观众会不断在思考。”

看过《29+1》的人,许多都认为彭秀慧的处理手法成熟,一点也不似是首次执导,而且电影带有舞台剧的影子,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电影一开首,以快镜交代林若君每天由起床到出门的连串护理程序,以及运用了“打破第四面墙”的技巧,让林若君直接对着镜头说话等。虽然彭秀慧第一部电影已经颇获好评,她坦言当导演有一定的压力和包袱:“片场内每一个剧组人员都比我经验丰富,我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别人不会当面告诉我,只会在背后批评。我也理不了那么多,一心只想尽快完成套戏。”

第一次当导演固然有压力,但另一种压力可能是源自性别,毕竟电影圈是公认的男性主导行业。我问彭秀慧可感受到有形、无形的性别差异和掣肘,她想了想后说:“至少我没有听过别人说‘你这些女人懂什么’,这种低级歧视是没有的,但拍摄时确实有合作不畅顺的时候,我宁可相信那并非因为我的性别。”

《29+1》虽然是两个香港女生的故事,却令到不少男观众,甚至海外观众也深受触动。(《29+1》剧照)

彭秀慧作为一位剧场创作演员,走进了电影这个领域,逾越艺术的界限。她的作品《29+1》同样“踩界”,明明是两个香港女生的故事,谁知男观众,甚至是海外观众也深受触动。对此,彭秀慧也觉始料不及:“原本以为电影去不了上海,谁知连美国人也有共鸣。”

彭秀慧分享两年前在美国出席Sedona国际电影节的见闻,当时一位年老观众对她说:“女主角很像我的女儿,谢谢你令我了解女儿。”酒会上,又有一对从事电视制作的同志恋人跟她说,这套电影令他们记起自己30岁时候的模样,“他们感受很深,因为我的电影正正是关于忠于自己的感受,选择走自己的路。”

她曾经说过,创作人毋须为了迎合更大的市场而去刻意改变自己的创作。她始终相信只要是好的故事、好的讯息,作品就会有吸引力。近年陆港合拍片愈来愈多,不少人忧虑这终令香港电影失去本土性和自我,她反而感到乐观:“近年香港多了很多本土题材的电影,例如《点五步》和《一念无明》,加上香港电影发展局的首部剧情电影计划,年轻人有机会一尝拍电影的滋味,做有意义的事、讲非讲不可的故事,我对香港电影发展还是有信心。”

从小剧场走到大舞台的经历,让彭秀慧明白到很多事情、不论好事坏事都不由自己预算,唯有尽力做到最好。(郑子峰摄)

Make up: Angel MokHair Styling: Jo Lam @ Salon TrinityOutfit: MO&Co.

上文节录自第170期《香港01》周报(2019年7月8日)的《香港电影越界者》系列报道之《躁动不安的求变者 彭秀慧:由剧场走入影圈》。

《香港女导演》系列相关文章:【许雅舒】“独立电影要开拓视野 而非迁就市场”【曾翠珊】作品颠覆传统性别观念 用镜头温柔发声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