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周永新.三】迷信金钱 期望用钱解决一切问题
“你知不知道这几年来,政府成立了几多个基金?”谈到公共理财,周永新抛出这个问题,无奈地说下去:“当政府碰到一个问题,就用一笔钱成立基金。”翻开各年度的《施政报告》及《财政预算案》,不难发现政府对成立及注资基金乐此不疲,由早年的“关爱基金”,到新政府上场的“大屿山保育基金”、“建造业创新及科技基金”、“中医药发展基金”等,在创科、医疗、安老等范畴均有设立各种名目的基金。(此文章为“周永新专访”系列报道三)
自1983年起,周永新先后于逾十多个政府委员会打滚,担任多项公职,数十年来不断与官员打交道,深谙官员作风,也明白并非任何事都可以用一捆捆钞票换回来。
2008年,周永新获邀成为东北发展专家小组成员,不时出席当地居民大会,他还记得当时常听到一些官员说:“其实都是钱的问题,只要赔偿足够,‘不迁不拆’是攞嚟噏(随口说说)。”但实情未如官员心中所想,反新界东北拨款示威、居民要求保留现有生活方式⋯⋯新界东北发展延宕多年,反映赔偿金的多寡从来不是重点。政府与民众对立,并不只是发展与保育之间的平衡,更因双方观念出现严重分歧。
殖民地时期,港府在白皮书末尾总会大致补上一句话:“上述政策建议能否付诸实行,视乎香港未来的经济状况及资源是否配合。”这暗示了两点:政府没有承诺一定会做,其二是即使政府预视日后可能资源不足,也未必自行想办法开辟资源。“他们认为有钱就有得做,无钱就无得做,不会想政策的对错,然后做好件事。”周永新有气没气地说。
换句话说,政府认为只要钱可以解决问题,就不是问题。但政府有否想过,即使更阔绰地从上而下地分配资源,也可能适得其反。今年年初正值流感高峰期,香港公共医疗不胜负荷,政府宣布预留五亿元拨款予医管局,应付人手不足问题,遭大众质疑未能根本解决公营医疗人手不足及床位等问题。随后,特首回应指额外拨款只为展示对前线医护人员的支持及关怀,从没说过五亿元能解决问题,此番回应徒添医护人员怨气。这样看来,政府是在用钱解决问题,还是用钱制造更多问题?
今届政府用钱解决问题的例子俯拾皆是:增拨7.2亿元医疗经常开支、拨款200亿元予政府在全港18区购置社福物业等,试图回应民生,表达关怀,但周永新表示,政府一天不从制度入手解决问题,只会令许多政策失误不断循环,再多的资源也无补于事。
尽管以往政府与市民出现矛盾多由利益分配不均、未能急市民所急而起,但近年的社会争拗反映双方观点不一致,缺乏一致认同的价值观念。他语重心长地说,用钱解决问题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与自己那一辈相比,香港年轻一代的人生目标及价值观念已有所不同,但政府仍然不改思维,迷信金钱,那是很悲哀的事。
港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绝非“富贵于我如浮云”,但金钱却非衡量事物的唯一指标。周永新说,回归前港人揾钱至上,那时没有身份认同,只想在借来的时间及地方努力赚钱,为自己、为家人务实地做事,不会沾手不赚钱的事,但港人的思维在九七后出现改变,年轻一辈不再用金钱去衡量一切。他指出,尽管仍有部分港人态度保守,看重自己的利益及着数,但亦有相当多的人开始转为关心社会整体利益,就连他自己也经历很大的挣扎。
末代港督彭定康在1994年建议推出“老年退休金”计划,当时周永新表示反对,二十年后他改变立场,更成为全民退保的首要研究学者。“94年时我反对,因为当时大部份香港人的价值观念充满计算:‘付出几多便要拎番几多’,我相信我的观察代表了大部份人,因此,我觉得香港市民不接受全民退保的方案。但后来我改变了我的思维,因为港人已不再是这样想,而是关心这是否一个公平对待退休人士的制度。”
周永新回想起在曾荫权任内实施的最低工资,商界由最初的一面倒反对,到出现不同意见,象征商界声音的自由党更出现时薪多寡上的分歧,这反映社会默默浮现变化,“以前我们可以容忍他们好辛苦,但赚好少钱,但到2011年,社会也希望可以公平一点对待他们,不能日做十小时只得五千多元(月薪)。”
周永新的想法变了,社会观念变了,连商界的声音都变了,但政府的管治思维仍然十年如一日。
继续阅读:【专访周永新.一】世事在变 政府管治思维从未改变【专访周永新.二】港府政策失焦 只顾平衡利益【专访周永新.四】咨询预设立场 态度傲慢惹民愤
上文节录自第169期《香港01》周报(2019年7月2日)的《专访周永新—世事在变 政府管治思维从未改变》。
相关文章:【管治思维】听四代人之苦 解民生困局【专访顾汝德】林郑不解民情 态度傲慢成民怨催化剂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