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保育.下】一切注重成本效益? 商业与文化如何共存
在“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活化计划)与“保育中环”以外,发展局始终就是以发展为名,辖下的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大抵也必得要依循发展的大步走,环顾香港不少古迹保育的失败例子,往往就是敌不过市场导向思维的发展格局。撰文:曹民伟
建于1927年的何东花园,本已获评为一级历史建筑,由于何东是首位可以住到半山的华人,意义绝不简单,但政府跟业主商讨两年,由于作价逾50亿元,政府又无法以转移地积比例作交换,坐拥万亿库房储备的香港政府,决定放弃这幢整个香港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建筑,任由其于2013年被拆卸。
另一幢三级历史建筑物是位于半山区坚尼地道的佑宁堂,其圣所和钟楼以充满历史感的花岗石砌成。这幢最早可追溯到1843年的大石柱堂,昔时主要为英国海军及陆军成员与洋商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去年也被拆卸来建造成高级住宅。
著名的虎豹别墅虎塔,自从1935年以来一直是香港旅游业吸引游客的标志,但1998年整个虎豹花园以一亿元出售,政府也没有花钱买下来,结果今天只拆剩主楼及虎塔;还有今天不少老香港人缅怀的雍雅山房、容龙别墅、青山酒店等皆成陈迹,近日香港唯一有着孙中山革命史迹的屯门红楼,也被内地资金买下,开始赶走住客,看来拆卸作新发展只是朝夕之事。
1937年落成的景贤里半山建筑群有着中国岭南传统三合院布局,还有琉璃瓦屋顶及中式屋顶脊兽及中央一颗宝珠装饰,里边曾是荷里活电影《江湖客》(1955年)及本地电视剧《京华春梦》(1980年)的拍摄场景。2008年被业主拆去所有家具窗框、屋顶瓦片及石制墙栏,政府才紧急将之列为暂定古迹阻止拆毁,最后以换地方式收购下来保育。
香港皇都戏院建于1952年,前身名为璇宫戏院,到1959年才改名皇都,战后的歌剧与电影风行,许多世界级表演汇聚于此,连著名歌手邓丽君亦曾在其舞台上唱歌,它有着独一无二的天台圆拱形混凝土桁架,还有正门大幅浮雕的建筑,然而戏院结业整整20年,乏人问津,直至2016年被地产商收购,政府才又再急急将之评为一级历史建筑物。
湾仔著名的同德大押弯曲形唐楼建筑十分罕有,然而2013年业主获得屋宇署批准重建作商厦,即使多个保育团体出面要求古物咨询委员会重新作评级,也只维持为三级历史建筑物,意即“具若干价值,并宜于以某种形式予以保存的建筑物,如保存并不可行则可以考虑其他方法”。最末一句显然意味着可以任由业主拆卸。
二级的定义则是“具特别价值而须有选择性地保存的建筑物”。事实上在香港即使一级历史建筑物,这个评级定义亦只为“具特别重要价值而可能的话须尽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筑物”,没有明文规定不可以拆卸,像一级的虎豹别墅与何东花园、利舞台,一样难逃被拆毁的命运。
2017年,古物古迹办事处数字显示,过去四年间就有1幢一级历史建筑、3幢二级、7幢三级历史建筑被清拆。有时许多旧楼被拆卸时,我们根本不晓得它原本是二级或三级历史建筑物,说到底两者的界线也是模糊不清。
现今香港总共有168幢建筑物评为一级历史建筑、332幢评为二级、471幢评为三级。当中六成半业权由私人拥有,他们什么时候兴起要发展,政府也无一套准则去保护或规限,只是见步行步,有时慷慨豁出换地,有时又舍不得花那几十亿换下珍贵的历史,真摸不透政府葫芦里卖什么药?
像景贤里可换地,为什么何东花园又不能?为什么旧皇都戏院可以评为一级历史建筑,而孙中山搞过革命的屯门红楼却只停留在三级历史建筑?
活化之后 还需留存记忆
当美利大厦变身The Murray酒店,那还是我们排队换证的政府大厦吗?当PMQ元创方变成商场惯见的连锁店与高级酒吧,那还是警察宿舍或者中央书院的集体记忆吗?
今天很多所谓保育或活化,其实已变成一种商业性的贩卖方式,像1881 Heritage的形象几乎没法令人再联想得到水警总区总部的历史,而美利楼可以整幢被移到去赤柱重建,再又变成一处高级食肆所在地,将历史错置还算不算原来的历史古迹呢?香港开埠时美利楼的军事位置与功能早已因迁移而荡然无存。
湾仔和昌大押、囍帖街、湾仔街市原来都是庶民生活的日常出入之地,今天却转换成高档身份、豪宅内涵,普通人可望不可即,这已成为一件超级复制品,根本失去了大押、印刷街或街市的原本街坊回忆与社区价值。
保育古迹往往陷于两难,“活化计划”交由文化或非牟利团体营运,往往缺少了商业头脑,一味制造出有历史意义的内容,却未必吸引到足够的人流关注,像“动漫基地”、“西港城”的惨淡经营即是一例。另一方面,做到完全商业化则彻底泯灭了保育古迹的本意,沦为另一个地产项目,像湾仔The Pawn、旧湾仔街市、囍帖街、美利楼、1881 Heritage等例子比比皆是。
政府将以往市区发展与城市规划的硬道理思维套进了古迹保育当中,注重成本效益、入场数字,什么都要求自负盈亏,结果将古迹作为一纸虚空的花纸包装,纯粹用来贩卖里边的名牌食肆、名牌商品,于是游客来半天买干买净就走人,何必留下来看一个虚空没有内涵的城市?也许未来在保留历史的硬件古迹之时,更大程度要多想想如何也同时保留历史的软件──人人心目中的集体记忆。
上文节录自第134期《香港01》周报(2018年10月22日)《商业与文化如何共存? 古迹保育陷两难》。
相关文章:【古迹保育.上】林郑的保育成绩单 是政绩还是失职?
更多《香港01》周报特约撰稿人曹民伟文章:由寮屋棺材房到水管货柜屋 怪诞城蜗居新传洋溢旧情怀 10本刻画旧时代记忆的书闻着咖啡香打书钉 新型书店成千禧世代新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