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营合作.一】如何教人信服——私营主导不会沦为二度剥削?

撰文: 黄云娜
出版:更新:

土地大辩论已经展开,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成员曾钰成牵头的智库“香港愿景计划”,建议政府应以公私营合作模式发展私人新界农地,并由主导者变成协调者或辅助者,这俨如鼓励当局由“不作为”变本加厉至“更不作为”。源于资源分配不均所致的土地房屋难题,一直剥削社会大众;综观“计划”那份似是而非的建议、梳理研究人员的背景、翻查公私合营的往绩,都实在难以令人信服这套政商巨头齐声助威的土地供应“新模式”,不会沦为对公众的“二度剥削”!

以公私营合作发展土地,一直争议不绝。(资料图片 / 黄永俊摄)

《土地供应:公私营合作新模式》报告认为,土地问题源于大量具发展潜力的私人土地,因业权分散、法规限制、审批耗时等未能被充分利用,故提倡全面土地调整计划,由私人主导发展,政府则提供基建设施,拆墙松绑,以释放土地供应。社会普遍把土地问题与房屋问题挂钩,一些经济学家,如香港大学金融学院经济学讲座教授王于渐,也倾向把问题归咎于房屋需求不断飙升,主张大幅增加供应。

然而,这真的只是供应与需求的问题吗?

早在130多年前的德国,也曾因住屋问题掀起一番论战。当时德国躬逢其盛,发展了大工业,提升了GDP(本地生产总值),增加了社会财富,但工人却饱受房屋短缺之苦。德国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的恩格斯,发表《论住宅问题》,指出住宅短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必然现象,因为资本家会以房产搾取工人的最高租金。他主张从根本改革社会体制,让政府改变土地私有产权制度,方可消除住宅问题;但他也补充,颠覆社会体制需时,若能合理使用房屋,为社会成员提供适切住所,也可纾缓住宅不足的表象。

换言之,土地问题是分配公义的问题。

曾钰成牵头的智库建议,以公私营合作模式发展新界农地,被质疑为地产商铺路。(香港愿景计划网站)

“分配公义”是社会公义的主要面向,广义上包括工薪收入的第一次分配,以及政府透过财税转移的第二次分配。香港批判地理学会成员、浸会大学地理系教授邓永成及其学生叶钧颂,去年合撰《不愿面对的土地真相:从体制的二度剥削说起》及《以土地政策包装二度剥削——公私营合作的盘算》,正正提出香港土地分配的不公义,源于回旋式的剥削过程。

文章指出,香港政府自1980年代以来,将卖地和补地价等庞大资本收入拨入基本工程储备基金,惟入息税及薪俸税等一般收入的二次分配效应微弱,即公共财政中的主要收入并非再分配至社会福利或公共房屋等惠民用途,而是用于平整土地和基础建设以生产“熟地”供私人牟利,对社会造成“首度剥削”。

同时,公众参与社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土地使用价值,但资本雄厚的发展商只要通过土地拍卖,就可把有关土地私有化并兴建房屋,再以高昂价格出售单位,这对社会造成“二度剥削”。其后,政府将卖地收入再度投放于生产“熟地”,令剥削过程重复发生,发展商可以循环坐享其成,累积资本,小市民却得不到合理回报,苦不堪言。

有评论指,公私合营对社会大众造成二度剥削。(资料图片)

必须指出的是,并非所有的公私营合作方案都必然会剥削小市民;但在土地资源分配如此不公义的情况下,由立法会前主席兼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成员曾钰成担任召集人的“香港愿景计划”,提出的这套公私营合作模式,却是从制度上和结构上合理化了对香港人的无限剥削,实在令人咋舌,主要有以下四大质疑。

质疑一政府由主导者变辅导者

土地资源之所以出现回旋式的剥削,源于政府的“有意倾斜”和“无意干预”。

“长期以来,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主角是企业;而是否有利可图,乃决定投资的主要因素。”香港教育大学香港研究讲座教授吕大乐早前所撰《从政府角色说到大变动》一文,提到香港政府一直以来主要从事基础建设、制度建设,以及打造有利的营商环境,“它不善于直接干预、挑选‘赢家’,也不倾向以计划来带动发展”,同时在市场环境里,经济行为是由企业家眼中的利益驱使,而非由政府政策来驱动。

这种被当局视之为“行之有效”的施政传统,被包装成延续自由市场的“积极不干预”,在很大程度上放任了企业的经济行为,变相纵容它们剥削小市民。前特首梁振英曾经指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香港发展经济时必须放弃过时的“无为而治”,改以“适度有为”;林郑月娥上台后,更进取地提出政府应该“积极有为”,勿再蹉跎岁月。

正当外界期许当局有望打破既得利益格局、主动顺应大势把土地资源向市民倾斜、敢于利用政策激发市场新动力之际,“香港愿景计划”却提出,政府应当重新厘定角色,不再担当公私营合作的主导者,而是成为当中的协调者和辅导者,这俨如鼓励当局由“不作为”变成“更不作为”。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也倾向支持公私合营发展土地。(资料图片 / 李泽彤摄)

更讽刺的是,报告详述各种公私营合作对政府的好处,例如减少政府公共开支、减低整体项目风险、省却政府协商成本等等,似乎都在劝说政府袖手旁观、坐享其成。另外,报告声称这是“由下而上”的方案,即由民间主导,让私人企业协调整合土地建议,再交由政府审批,但众所周知,所谓“民间”并非你我这等普罗大众,而是坐拥逾千公顷农地的各大发展商,例如目前手握4,490万平方呎的恒基地产、2,900万平方呎的新鸿基地产、1,760万平方呎的新世界发展,及1,300万平方呎的长江实业,以及一众虎视眈眈的新界乡绅。

他们最在乎的是自己能赚多少,还是大家能住多大?在此情况下,林郑月娥早前(5月3日)出席立法会答问会时,重申“公私营合作不是向权贵跪低”的说法,不是更显得苍白无力吗?

【公私营合作.二】官商合营劣迹斑斑 政府内部检讨:会被牵著走

上文节录自第111期《香港01》周报(2018年5月13日)《如何教人信服——公私合营不沦为二度剥削?》。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