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一|国际形势剧变 中国战略调整 香港山雨欲来风满楼

撰文: 杨滢玮
出版:更新:

作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开放高地,在当前国际环境危机四伏下,香港不但无法独善其身,而且早就“腹背受敌”。全国人大会议早前正式通过迈向现代化蓝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十四五规划》),当中确定了“双循环”战略,以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挑战。于内地而言,双循环战略已毫无疑问成为中长期主轴;但对香港来说,双循环却依然是个问号。
“双循环”强调,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发挥中国市场内需潜力,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可见,国家的发展前景开阔,但香港呢?作为中国与世界的“超级联络人”,在中美角力的国际政治新常态下,香港的外循环枢纽功能将首当其冲受到外部风险的影响和打击。香港亟需重新厘定自己在国际上的政治及经济定位,找准发展方向,做好准备迎接大势。而当中央提出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国家战略,着眼于内部经济改革,香港若不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则会错失国家战略转型过程的重重红利,在国家头等大事下被“边缘化”。这是危机,还是转机?选择权还在香港自己。
“双循环与香港”系列报道四之一

“新疆棉花”一举成为3月热词,折射中美之间就劳工权益、全球产业链、消费市场等经济议题的尖锐交锋。早在棉花风波之前,压制中国崛起已成西方国家政治的常态。前有美国总统拜登出台《临时国家安全战略指南》,称中国为“唯一有可能结合经济、外交、军事和科技力量,持续挑战稳定和开放的国际体系的竞争对手”,是“本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威胁”;后有英国首相约翰逊称“美国是我们最大的盟友”,“中国毫无疑问将为如英国般的开放社会带来巨大挑战”。

“中国发展到这个程度,就算认为自己不够强壮,不是大国,别人也会认为你是个大国、强国。”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张玉阁一语点破,称双循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大国战略,以应对剧烈变化的国际形势。

只是,作为中国最国际化的开放高地、外经济循环上的“枢纽”,当国际环境危机四伏时,香港应如何应对?当中央提出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亦意味着中国将经济重心转为向内,那过去依赖开放红利增长的香港,又应如何自处?事实上,香港正面临着国际体系遽变的外部风险与国家战略调整的重大转向。危机逼近,香港不能坐以待毙,要清晰认识危机本质,才能主动求变。

新疆棉事件卷席全球,BCI(良好棉花协会)及BBC研究,指中国在新疆强迫数十万维吾尔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劳动生产棉花。(资料图片/路透社)

–外循环–
外部风险持续加剧 香港面临政经变化

“压制中国已是白宫的核心主线,不管是民主党上台,还是共和党上台。”张玉阁说。中信银行(国际) 首席经济师廖群亦认为,现任美国总统拜登较特朗普理性,正在修复美国的外交关系,“重建以美国为中心的多边主义,冀借传统盟友的力量压制日益崛起的中国。虽然短期内不会像特朗普那么不可预测,但这种策略对中国的威胁更大。”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邓希炜同样预测:“中央政府与美国政府的中长远看法都是一致的,中美角力应该会持续十年。”

这是中国成长和崛起要面临的国际政治新常态,亦是开放“前锋”香港首当其冲面临的考验。邓希炜表示,在政治方面,“美国要制裁中国,亦会当香港是其中一个制裁目标”,“香港传统的‘中间人’角色,包括引进人才、高科技等功能都会比以前更难(发挥)。”而在经济方面,廖群强调,“外循环受阻力加大,经过外循环枢纽的经济活动就会变少,香港的功能也会减弱”,这种变化是“自然”及“可想像”的。

政治和经济交织,香港的长处可能会成为最易被攻击的弱点,例如香港的金融功能。作为最大的人民币离岸中心,“香港的金融功能对于中国尤其关键。”张玉阁说,香港是中国金融开放缓冲区,“是整个国家金融管理体系重要部份。”他从金融开放的外部风险讲起,以日本的金融开放作为反面例子。1985年,美、日、英、法及西德五国签订《广场协议》,联合干预外汇市场。此后,日圆大幅升值,美元大幅贬值;加之日本政府错判经济形势,沿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令日本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繁荣后,经济泡沫破裂,九十年代以来陷入长期困境,如今仍一蹶不振。

拜登上任后正在修复与盟友的关系,虽然短期内不会像特朗普那么不可预测,但这种策略对中国的威胁更大。(资料图片/美联社)

张玉阁把香港比喻为中国金融开放中“有气孔的通道”:“香港的金融是一个高度开放的体系,恰恰因为国家有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所以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是有弹性的,不会因外部势力而被迫开放。”正因香港的金融功能有战略性作用,“美国制裁香港是从金融入手,包括制裁金融机构和金融从业者。”这些考验早于去年已然出现,时任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发表声明称考虑暂停给予香港优惠关税税率。其后,美国又宣布制裁多名陆港官员,任何在美国有开设业务的金融机构若再向这些官员提供服务,就会受到惩罚。中方亦不遗余力反击,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美国制裁“毫无约束力”,中国银保监会和整个银行系统都不会执行美国法律法规,香港的金融机构亦不会执行美国的制裁。但美方制裁之势只增不减,在中美高层谈判前夕,美方又加码宣布制裁24名陆港官员。

除了政府之间角力,业界也波涛暗涌。不少西方金融机构以“政治”为由撤离香港。在《港区国安法》实施后,全球第二大资产管理公司领航投资(Vanguard)去年8月宣布撤出香港的ETF业务,亚洲区总部由香港搬至上海。其后,美资金融机构Motley Fool于去年10月直指因《港区国安法》等政治争议致无法预测业务发展,宣布撤出香港。近日,美国对冲基金Elliott Management也宣布关闭其香港办事处,转移到伦敦和东京。这一切只是开始,国际政治变动带来的政经危机已然显现,香港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做好准备。

在《港区国安法》实施后,全球第二大资产管理公司领航投资(Vanguard)去年8月宣布撤出香港的ETF业务,亚洲区总部由香港搬至上海。(资料图片)

–内循环–
经济重心向内转移 香港恐怕被边缘化

面对未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压制,中方又会如何应对?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孙兴杰早前在《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中美产业链之战与体系性大国竞争的未来》一文,指出中美之间的竞争进入了体系性竞争的阶段,而“产业链之争”是中美体系性竞争的关键。双循环正是中国通过内政手段打造完整产业链的手段,通过减低中国经济的外部依赖,从而规避外部变动带来的风险。

“双循环事关国家经济的总体安全。”张玉阁说,“中国希望通过做大国内大循环,避免‘卡脖子’的情况发生。”所谓的“卡脖子”,是指国家主要产业链中的核心、尖端技术/产品依赖进口,而一旦进口国家对此实施贸易制裁,将会严重削弱主要产业的产能,影响经济安全。坊间最为熟悉的例子,就是美国在芯片科技上对中国的制裁,严重影响中国的智能手机、机械人等高科技产业。

除了出于国际政治的考虑,双循环亦回应了中国发展模式转型的需要。之所以会出现“卡脖子”的现象,其实与中国过往出口驱动经济的发展模式不无关系。以出口拉动的经济虽能在全球产业链中分一杯羹,但长期的“低附加值”劳动模式无法驱动尖端技术的突破,就如深圳市的富士康工厂是苹果(Apple)手机最大的代工地,但无法研发出苹果的芯片、传感器,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美国企业手中。而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加,在各种新兴科技的赛道上不断超车,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银行香港金融研究院高级经济研究员刘洪亦在《内地“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香港格局》一文中指出,出口导向模式已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高质量发展不止要求产业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亦事关这些产品和服务如何打开市场。正因如此,双循环战略才会强调“发挥内需潜力”,以内需来拉动市场发展。

中国希望通过做大内循环,避免在芯片等尖端技术产品上受制于人。图为上月在上海举行的半导体展。(新华社)

张玉阁指出,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第一次提出“需求侧改革”,而落脚点在于“促进消费”,“第一要有好的产品去供给,第二是要人们消费得起。”前者涉及中央多年来的“供给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而后者则关乎“民生工程”,“解决收入不公问题、住房问题、医疗保障,让人们对于消费无后顾之忧,这就是‘需求侧改革’的核心。”

梳理下来不难发现,中国此番改革围绕着内部经济结构展开,与香港的关系不大。由于香港长期扮演着外部循环的关键角色,与中国内部经济关系未算密切,这难免令人担心,当中国的经济重心日益向内,香港会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被“边缘化”。

香港的发展向来与国运牢牢捆绑在一起。作为最开放的中国特区,香港过去的繁荣很大部份来自于“中国转型”的开放红利。“有个好贴地的例子,香港娱乐事业的ups and downs(起跌)。”邓希炜分析,七、八十年代香港电影和电视行业的蓬勃,是因为内地刚刚允许娱乐事业的发展,“对于那时的中国人民而言,香港制造的娱乐产品不止高质素,还有创意,亦造就了很多明星。”到九十年代和千禧年代,随着中国逐渐开放,不少香港明星“北上”,一边“掘金”,一边对内地的娱乐事业作出贡献。“现在呢?形势已经开始‘调转’,可能上一代的明星还能赚钱,但新一代的香港明星有几个?五只手指都‘数晒’啦!”邓希炜总结:“其实就是中国大环境的变化和娱乐事业的起跌,驱使香港能扮演什么角色。”

邓希炜总结:“其实就是中国大环境的变化和娱乐事业的起跌,驱使香港能扮演什么角色。”(资料图片)

双循环战略之下,香港必须要解决身为“超级联络人”的“角色危机”。一方面,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内需消费的比重将不断增加,而外需出口的比重将不断下降。香港依赖中国对外贸易的转口业务、融资业务等必将承压。另一方面,中国依然在试点开放,未来将会与香港继续竞争内地、海外市场,上海试点金融开放、深圳试点市场制度开放、海南试点贸易开放,皆是最好例证。

红利不再的当下,香港必须重新定位,找到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过度依赖金融这单一产业优势,只会令香港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日趋低下,最终可能“一失万无”。“假以时日,(内地)金融完全开放时,香港真的要想清楚自己与上海有什么分别。”邓希炜直言过去几年看不见香港除了金融之外对国家“走出去”有什么明显贡献,“内地愈来愈开放,经济愈来愈好,对香港这个‘中间人’的依赖亦愈来愈小。”

当国际形势变幻,中国调整国策,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已成“必要之举”。只是,融入双循环是否万利而无一弊?香港在陆港融合的背景下会有什么副作用?详细内容请看下篇报道:双循环.二|陆港融合要找准方向 否则恐致副作用

此为“双循环与香港”系列报道二之四。想了解双循环经济之下,香港有哪些危机,又如何“化危为机”?完整报道请看:

双循环.一|国际形势剧变 中国战略调整 香港山雨欲来风满楼

双循环.二|陆港融合要找准方向 否则恐致副作用

双循环.三 | 多边主义洗牌 香港如何化险阻为夷途?

双循环.四|以产业规划破结构矛盾 港方迎凤凰涅槃

上文节录自第260期《香港01》周报(2021年4月12日)《透视国家双循环策略 直面香港的危与机》。如欲阅读全文请按此试阅周报电子刊,浏览更多深度报道。

260期《香港01》周报精选内容:

透视国家双循环战略 直面香港的危与机

再陷疫苗战场 港版“疫苗护照”如何落地?

全球学子厌倦上Zoom? 教育科技迎黄金时代

后疫情时代: 构建中的虚拟绿洲可维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