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天熊|创实用太极体系“吴派郑式太极拳” 50年代擂台一战成名
究竟太极拳能搏击否?这个问题从民国开始,就已经被武术界提问无数次。正如【武备志】多次强调,想搏击强就要练搏击,跟拳术本身的设定无直接关系。与其问太极拳能实战否,倒不如问是否有太极拳师练习过搏击,甚至真正投入到搏击比赛。在上世纪50年代,便曾有一位太极大师在擂台赛上取得佳绩,他就是吴式郑派太极拳的郑天熊。
郑天熊(1930—2005),又名雅文,出生于广东中山县。他幼时曾习洪拳,对武术抱有浓厚兴趣。来港谋生后,他便追随叔父郑荣光学习太极拳。郑荣光乃吴式太极拳第二代掌门吴鉴泉的入室弟子,郑天熊从他身上学到了吴式太极拳剑。不过,慢练、松柔的风格,让郑天熊对太极拳的搏击能力始终抱持怀疑态度。
直至1946年,杨家太极王兰亭一脉的第三代传人——齐敏轩南下香港。为了让郑天熊确切了解到太极拳的搏击功效,郑荣光将他引廌到齐敏轩门下继续学习。齐敏轩精通太极拳的散手及摔挞技法,这些都对搏击训练大有帮助。尽得两位大师真传后,郑天熊创出了一套简单实用的太极体系,是为“吴派郑式太极拳”,又名“实用太极”,以突显太极拳的搏用功能。
据郑天熊徒弟徐唤光师父描述,他们练习散手时会在地席上翻跟斗,借以炼气及跌扑技术,也减少受伤,跟柔道的受身相类似。在击打技方面,吴派郑式强调出手时必须放松,尽量以腰发劲,绝不能紧张用上掘力。他们会沙包检验徒弟的击打力度,师徒之间亦会进行各类抗打及搏击练习。
这种重视搏击的态度,让吴派郑式太极在上世纪的擂台赛事发光发热。1957年,台湾举办国术擂台赛,郑天熊击败了少林拳余文通,名动港澳一带。从1969年开始,郑天熊率领门生参与多项国术擂台赛,包括在1974年的台湾擂台赛中取得八战七胜,以及在1980年的马来西亚擂台赛赢得超重量及中量级冠军。如此彪炳成绩,让郑天熊获北京体育部部长李梦华邀请赴京访问,以嘉许其对国术的贡献。
1972年,郑天熊创立“香港太极学会”,后发展成“香港太极总会”。期后,郑天熊与香港教育司署康乐体育事务部合作,开办清晨太极班,由郑天熊培训教员,再由市政总署及区域市政总署统筹(现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负责),于全港各区广办清晨太极班,开太极拳在基层社会普及先河。而在香港以外,郑天熊亦多次前往欧洲、澳大利亚、日本等地讲学,门生遍布全球。
改革开放后,郑天熊回乡定居,建立“太极山庄”,进行各类慈善活动,并兴建了“张三丰纪念馆”(杨式及吴式太极拳,皆奉张三丰为祖师)、太极广场、太极健身房等,继续为太极拳开枝散叶。
2005年,郑天熊逝世,终年75岁。时至今日,郑天熊的门生依然在全球各地宣扬太极拳,而他的著作如《太极拳述要》、《太极刀、剑、枪》、《太极拳功三百问》等,亦被不断再版。徐焕光老师也曾撰写过一部《郑天熊武功录》,让世人继续认识到太极拳的搏击功能。
八种太极发劲方式,点击图片观看文字说明:
【形意拳共分有十二形,不晓得大家能否尽数?点击图片观看文字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