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V】大侠霍元甲:亚洲电视永恒象征 黄元申梁小龙演精武传奇

撰文: 李开泰
出版:更新:

成龙在春晚上的一句“问我国家哪像染病”,其意涵与现实的落差,让他再度成为网络热话。不论是无心抑或有意,无庸置疑的是,这首“万里长城永不倒”,在过去近四十年间,的确是鼓舞了不少华人,也造就了亚洲电视(丽的电视)的“爱国传奇”。
虽然大众最近又被这首歌洗脑,不过却未必人人看过它所属的电视剧:由黄元申、梁小龙主演的《大侠霍元甲》(1981)。

这睡狮渐已醒

《大侠霍元甲》由徐小明担任监制,袁祥仁出任武术指导。1981年9月在“丽的电视”(即“亚洲电视”前身)首播,总共20集。由黄元申、梁小龙、米雪等人领衔主演。

本作背景设在民初时代,并可以按剧情分成三大段落。第一段讲述霍赵两家的恩怨情仇。天津静海县为“秘宗拳”之发源地,其中又分成了霍氏和赵氏两大流派。霍氏四公子霍元甲(黄元申 饰)自小体弱,父亲霍恩第(董骠 饰)为免他败坏家声,迫令他弃武从文。岂料霍元甲天资聪颖,自行练成秘宗拳的诀窍,并击败了前来挑衅两家的“独臂老人”程天啸(徐小明 饰)。期后霍元甲与友人兼徒弟刘振声(谭荣杰 饰)烧毁了赵家亲戚龙海生(黎汉持 饰)的鸦片仓,只得逃至京城。

第二段则是描写霍元甲成立精武会的过程。来到京城的霍元甲,发觉其时中国的内忧外患日深,而传统的门户之见,则令武术界难以团结,无法抵挡海外武术家的挑战。于是乎他决定吸纳各派所长,创出了令人难以捉摸的“迷踪拳”,并先后击败日本武士和俄国力士,成立了“精武体育会”,以强健国人体魄。怎料昔日仇人龙海生已沦为汉奸,使计令霍元甲染上鸦片毒瘾。历经波折的霍元甲,虽然摆脱烟瘾,但已经身心受创。一代宗师,就此与世长辞。

最后一段剧情,改以霍元甲的徒弟陈真(梁小龙 饰)叙事。陈真本为程天啸的徒弟,为报仇才拜入霍元甲门下,打算偷取迷踪拳艺。但在相处的过程之间,陈真被霍元甲的大侠风范所感染。在霍元甲惨死后,陈真矢志为其报仇。最终陈真横扫虹口道场后,被日本政府处决于“精武会”门前。不过数年后,有人见到他带著霍元甲的儿子霍东阁浪迹天涯……

【点击图片观看资料】

+2

国仇家恨以外的霍元甲传奇

从上文的脉络可以见到,《大侠霍元甲》是有意延续李小龙的“精武门”风潮。其中由陈真主导的段落,就跟《精武门》如出一辙。所以《大侠霍元甲》并非一个偶然的创作,而是商业计算下的产物,但这无碍它成为时代经典。因为在“李小龙式”的国仇家恨以外,《大侠霍元甲》还有很多其他的元素。例如在处理霍赵两家的恩怨上面,就掺杂了不少对宗族家训的批判。而霍元甲与大奸角龙海生的对立,亦非单纯出于民族立场,当中亦有争夺女主角赵倩男(米雪 饰)的关系。《大侠霍元甲》的成功地方之一,便是将大时代下的正邪对立,与传统的爱恨情仇相互结合(甚至带点老套),让观众更易入口。

而在批判传统价值观之间,《大侠霍元甲》亦保留了一丝温情的余地。例如董骠饰演的霍恩第,虽然性格保守、为人严苛,但他对儿子霍元甲的感情,却同样是真诚。在人生最后阶段,他衷心希望能够见他最后一面。而侵华的日本武士,亦非一味看轻中国人, 他们也会恪守武道,尊重对手。陈真的爱人王秀芝(魏秋桦 饰),更加是一名日本间谍。

这些描写除了为炽烈的民族情绪带来缓冲,某程度亦反映出时代洪流底下,各人立场的无奈。

【点击图片观看资料】

+1

 

北派武打与“截拳道”

至于在动作场面方面,本剧的监制徐小明乃“太极梅花螳螂拳”传人,而武术指导袁祥仁亦同样是练习北派武术出身。故此不同于香港常见的南派风格,《大侠霍元甲》的武打设计是以北派为主,比较多跳跃、翻滚的动作,幅度也更为大开大合。大部份的手部动作,都会用尽整个臂展的距离。演员交手时,亦多采用侧身的姿势,让自己的正身完全对准镜头,这样便能更加突出北派长拳的特点。

稍为不同的是梁小龙,因为他的角色是以李小龙为蓝本,所以会刻意模仿截拳道的打法。虽然同样采取侧身站姿,但出手路线较为直接,予人一种快速、实际的感觉。当然要扮演李小龙,后脚踩、侧踢等“指定动作”,也是必不可少。这种风格后来一直延伸至梁小龙所主演的《陈真》(1982),该片乃《大侠霍元甲》的正统续作,正是讲述陈真带著霍东阁,流浪四方的故事。

《大侠霍元甲》广受欢迎之后,“丽的电视”再接再厉,于翌年推出续作《陈真》,打正旗号由梁小龙担任主角。顺带一提,《大侠霍元甲》其实还有第三部续作《霍东阁》(1984),由钱小豪领衔主演(图片撷取自YouTube)

 

万里长城永不倒

最后,自然不得不提本片的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这首歌由黎小田作曲、卢国沾填词、叶振棠原唱。歌词以“万里长城”和“黄河”作对偶,以中国壮丽的河山景色,描绘出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时,所展现的不屈气魄。当年在香港以至东南亚的华人社区,造成了极大哄动,而中国大陆更是为之雀跃。

当时内地刚实行“改革开放”,台湾以及香港的电视剧慢慢流入中国。对经历过文革艰苦岁月的普罗大众来讲,这首主题曲让他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复兴愿景,成为他们建设国家的精神动力。此后,每当李隆基等歌星去内地登台,都会被邀请献唱这首《万里长城永不倒》,变相大大提高这批香港歌手的知名度。

而推出《大侠霍元甲》的亚洲电视,亦将这首歌视为它们的辉煌成就,彷似“台歌”一般。相信读者都还记得,亚洲电视在结束广播前的一段日子,也是全天候不停播放《万里长城永不倒》。

时光飞逝,但许多华人的家国梦犹在。成龙以此歌献唱春晚,也就情有可原。但是在现实的落差底下,却只换来浓烈的讽刺味道。或许真正令长城不倒的,并非一个“大侠”或一首歌,而是“睡狮”的真正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