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燕青 秘宗 迷宗:孙通
(由于年代久远,欠缺画像,所以今天的封面图是取自《写真秘宗拳》所载的古画像)
孙通,字季寛,清雍正年间生人,原藉山东岱岳。乾隆七年(1742年),约二十余岁的孙通,拜入兖州一名张姓拳师门下,学习各种基本拳械。其后孙通游历、遍访名师,最终在嵩山少林寺附近,获某位前朝武僧授艺,习得了腿法、擒拿、打穴等少林武技。有说孙通所学的,正是与《水浒传》卢俊义同宗的燕青体系。
从学十余年后,艺成的孙通返回老家山东,并在途中前往拜会兖州的张师。其时张师刚好不在,便由女儿张玉兰代为接见。张玉兰本身也随父亲习武,见孙通学成归来,便主动与之切磋。按姜容樵的《写真秘宗拳》记述,当时孙通用上了秘宗拳的“走马活挟”、“蝴蝶穿花”等按掌手法,便很快轻取了张玉兰。尔后张玉兰又数次找到孙通较技,但都一一败阵。
为免张玉兰再作纠缠,孙通遂前往泰山以东的青州。其间,他在青县和静海县交界的大屯村及小南河村,分别遗下了二两支传人:据闻孙通曾因感染风寒而病倒在大屯村,幸得村民细照料方能痊愈。于是乎孙通便将拳法授予他们,以作谢恩。由于这些弟子,日后不少都在官府担当要职,所以秘宗拳法就成为了当地一门大派。
至于小南河村一脉,则是孙通见到该处景色瑰丽、心生爱慕,加之受到大户霍氏邀请,便在霍家留下了秘宗拳法。及至清末年间,霍家一名子姪成功在武术界打出名堂,再次让祖传拳法发扬光大。这个人就是“精武体育会”的精神领袖、闻名中外的霍元甲:
虽然孙通在青州一带授徒众多,却始终无法在当地扎根。盖因抵达青州后不久,孙通便因为干犯杀人罪而被迫逃亡(有说他是失手杀死了前来寻仇的张玉兰)。他辗转去到了河北沧州,并定居在姚官屯。秘宗拳派的许多杰出人物,如陈善、李实、杨鸿宾等,都是在这段时间拜入孙通门下。另外亦有不少拳师慕名前来挑战孙通,基本上都被其所败。自此,孙通的名号就在河北流传甚广。及至孙通身故后,沧州依然是秘宗拳的重镇,至今如是。
当然,要数近代最有名的秘宗门人,还是前文写道的静海县人霍元甲。提起霍元甲,不少人都知道他练的是“迷宗拳”,与“秘宗拳”的名字不尽相同。而孙通所习之艺,则又本属燕青拳法。究竟燕青、秘宗、迷宗三者之间,是甚么样的关系?
其实依照姜容樵先生的考证,它们三者都是同属少林拳派,最早的名称为“猊猔拳”,意谓模仿猿猴的象形拳。后来经过《水浒传》渲染,民间便将燕青拳伪托予梁山好汉卢俊义及燕青,并易名为“燕青拳”。由于燕青拳多为造反志士传习,故不便公开名称。所以去到孙通一代,就被称为了“秘宗拳”。而孙通门下弟子,则会按地域混用“燕青”、“秘宗”两名,因此早期的“秘宗拳”和“燕青拳”,实是互为表里、差异不大。
及至清末,秘宗拳及燕青拳的系谱多已轶失,中间的传承甚是模糊。于是霍家又将秘宗拳改为“迷宗拳”,以示其年代古远,并有“飘忽无定”的技术意思。但究其套路名称,则与沧州孙通所传极其相似。
另一方面,虽然秘宗拳的历史肯定早于孙通,但在他之前的文字记录多为后人杜选,根本难分真伪。而第一个将秘宗拳宏扬四方,并有系统地承传下来的人,亦著实为孙通无误。因此现今的秘宗拳门人,大多都会奉孙通为祖,这亦是武术界暂时对燕青、秘宗、迷宗三脉的定案。
主要参考资料:
姜容樵。2012。《写真秘宗拳》。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