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功夫人】中国武术何时出现“流派” 少林武当是否共祖?
大家好,又到了“男功夫人”信厢时间,我是编辑J。之前曾有读者问到,现时大部分的中国武术流派,都是源出自少林武当。那在少林武当更早之前的世代,有没有其他流派存在过?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厘清两点:第一,现时大部分的武术流派,都是成形于清末民初。甚至乎可以讲,“流派”这个概念本身就是近代的产物。第二,少林、武当确实有其武术传承,但它们的影响力其实更像一个文化符号,而不是真正的“共祖”。
▍流派 流散
从技术的角度来讲,在少林、武当出现之前,即在北魏孝文帝建成嵩山少林寺之前(公元495年),中国已经有大量的战争历史,其间所衍生的兵器、战阵、徙手搏击术等,统统都可以算作中国武术的一部分。例如【武备志】介绍过的戟、戈等兵器,便全都源自春秋战国时代。
而在个人武技方面,大部分早期的中国武术技法,都是以典籍的形式传播,其对象亦大多是军旅部众,故此缺乏一个完整的民间传承系谱。不过从这些散载的资料,以及不同口述记录中,亦能够找到不少足迹。例如通臂拳就上溯至战国时代的司徒玄空,甚至是先秦时代的思想家鬼谷子。民间口耳相传的战国名人,如养由基、盖聂、聂政等,亦是以射术或剑术而闻名于世。虽然这些大多都属传奇故事,难以考证真伪。但以武艺谋生的武士阶层,远在春秋时代便已经存在,却是不争的事实。武术文化自然无需少林、武当,方能得到发展。
另一方面,就是设馆授徒这种传艺的方式,在明清以前其实并不流行,社会亦没有“流派”这个概念。正如上文所述,许多武术技法都是以典籍的形式流传。就算有师徒关系,由于受限于社会风气,人数亦不会多,或者纯粹于宗族血脉之内承袭下去。例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中,就综合了多种民间武艺的技术。其中的确包含了“少林寺之棍”,但更多是以姓氏命名的地方拳术,如“山东李半天之腿、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张伯敬之打”等。虽然这些“皆今之有名者”,但显然有著很强的地缘因素,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公开传授的武术流派。
至于少林寺的武技,按照俞大猷的《剑经》所述,及至明代嘉靖年间,少林寺僧已经“真诀尽失”,倒是经由俞大猷向寺僧教授武之后,才让少林寺的武技重上高峰。而“武当拳术”一说,则是出自黄宗羲执笔的《王征南墓志铭》,在此之前,武当武术的传承同样非常松散,这个情况一直维持到民国时期。因此少林、武当本身,其实就难以称得上一个“流派”。
【点击图片观看资料】
▍“流派”的诞生与少林武当的传说
真正建立出传承系谱,并有著明确技法特征的“流派”及“武馆”,是要去到民初时期才真正出现。其时民国政府为了铸造民族精神,仿效日本及德国的“武士道精神”,特意挑选中国武术作为重点推广的体育项目,并将“武术”易名为“国术”,希望能为社会培养出一班既能“保家卫国”,又能传承民族文化的“新国民”(详见《国术/武术:一体两面还是南辕北辙?》)。
在政府的大力推导下,原本聚居各地的拳师找到了谋生出路,某些宗师甚至晋身为社会名流,例如李存义、孙禄堂、李书文等。随著武馆数目的增多以及规范化,一些受众较广的拳派开始整理历史,以此凝聚习者。那些过去凌散的文字纪录和口述故事,就渐渐变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流派”就此诞生。
而要塑造“流派”历史,“开山祖师”自然是个不可或缺的元素。由于内家拳派的技理,大多借鉴于道家的内丹理论,因此道教史上的名人便顺利成章地,成为他们的追捧对象(详见《国术与国学》)。其中元末明初的武当道士张三丰,早就在《王征南墓志铭》,被黄宗羲点名为内家拳法的创始人,清雍正年间的曹秉仁甚至说张三丰曾经“以单丁杀贼百余”。在这些宗教传说的加持下,张三丰变成了当时各个内家拳派的“共祖”。而所有非内家拳系的流派,则沿用《王征南墓志铭》的说法,被归类为“少林外家拳”,并以少林高僧菩提达摩作为开山之祖。民国年间成立的最大型国术馆——南京中央国术馆,便是将内家拳派拨作“武当门”,外家拳为“少林门”。结果开馆未久,少林、武当两门便爆发冲突,导致国术馆需要架构重组。
虽然如此,但“少林/武当”这种二元的分类方式,却已经深植于民间之中。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唐豪,曾经撰写过一部《少林武当考》,尝试以史实材料,力证中国武术与少林、武当无关。但在各式民间故事,以及武侠文化的对冲底下,许多人依然认为大部分的中国武术流派,均可上溯至少林、武当。而部分武术界人士,亦继续追奉武当张三丰、少林达摩为自己祖师,至今不衰。
【点击图片观看资料】
▍结语
编辑J此文并非是要否定少林、武当对中国武术的贡献。事实上,过去【武备志】就曾经数次撰文,介绍少林、武当的武术文化。毕竟在现存的史料中,少林、武当的确有其武术传承,而且著实与双方的宗教信仰有关。唐豪先生当年的考证是否足够严谨,其实依然充满著争论。
但无可否认的是,少林、武当的影响力并不如民间想像般大。至少现时大部分流行的拳派,就跟它们两者无关。勉强将少林、武当奉成所有武术的共祖,只会继续加强武术文化中的神秘色彩,同时也在扼杀其他武术流派所作的努力。另一方面,究竟我们是否仍需要用“内家”、“外家”的二元思维,去辨别中国武术,这个亦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今天的“男功夫人”信厢结束,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