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刘凤春:八卦掌一代宗师 为练武而倾家荡产

撰文: 李开泰
出版:更新:

刘凤春(1853—1922),字茂斋,出生于河北涿县罗家营村。他从小以务农为生,九岁开始跟随家乡拳师习武。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于家贫的关系,他只身来到京城,并在当地的“吉祥翠花”作坊当起学徒。因此,待他日后声名鹊起之际,武术界便戏称他为“翠花刘”(所谓“翠花”,即用翡翠制成的饰物)。

及后,刘凤春认识了在崇文门外设场授拳的八卦掌门人程廷华,并随他习艺了一年左右。其后在程廷华的引荐底下,他正式拜八卦掌之祖董海川为师。但因为董海川年事已高,故此大部分的八卦掌技法,都是由程廷华代师传授。当时刘凤春正值壮年,有可能成为八卦门下一辈的领军人物,所以程廷华对他特别栽培。但毕竟刘凤春的习武资历浅,据闻单是最基本的一式单换掌,便已经学习了近三个月。到真正掌握其诀窍,又花了三年时间。

 

程廷华(前排右坐者),八卦掌之祖董海川门下“八大弟子”之一,因善摔跤及其他借力打法,故被誉为八卦掌的“柔掌”一脉。其弟子能人辈出,且经常代师传艺,最后在八国联军一役中丧生。图片撷取自http://bit.ly/2EiP5MK

 

虽然进度缓慢,但刘凤春并没有就此放弃,倒是愈学愈起劲,甚至为了学拳而弄至倾家荡产。按《逝去的武林》作者李仲轩口述,刘凤春当时已经成为一名小本商人,却因为热衷于学拳的关系,而将事业完全荒废,最后更沦为乞丐,只得靠程廷华接济。结果程廷华认为他意志坚定,更用心去教,刘凤春也就更用心去学。最终他不负所望,成为了八卦门内的杰出弟子,并得到了武术界的认可。例如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就曾经盛赞过刘凤春的武艺。

王芗斋对中国传统武术素有批判,他认为大部分的国术习者,都侧重于套路,招式愈练愈多,却鲜有真材实学者。而八卦门中的董海川、程廷华及刘凤春,则是例外的三人。盖因他们都能够心无旁骛,专精于最为实际的单换掌及双换掌两式(文中写法为“双单‘川掌’”):

余幼年时曾与程廷华先生晤,回忆其神情类若神龙游空,百折千回,令人难追其功劲。遥想董师海川先生,更不知入法海,博道要,深邃何似。刘凤春先生与余交善,功极深,而造诣稍逊,然亦非习八八六十四掌及七十二腿者所能望其项背。
王芗斋,《王芗斋谈拳学要义》(答记者问),1940年
王芗斋(1890—-1963),意拳创始人,主张废除套路,以站桩、试力、推手、实作等方式取代。因此,他对传统中国武术的训练方法素有批评,能得他认可的名家则会点名记录。图片撷取自http://bit.ly/2EiP5MK

 

而程廷华本人,亦非常欣刘凤春的进境。据闻他就曾在自己的五十岁寿宴上,称赞孙禄堂及刘凤春两人,为他教出过最好的门生。而门内人则称颂刘鳯春为“赛猫行”,意谓他步法优秀。

光绪八年(1882年)冬,董海川逝世,终年八十五岁。在他离开尔后,刘凤春继续钻研武艺,并从刘奇兰(1819—1889,形意拳祖师李飞羽门下八大弟子之一,亦为李存义之师)身上,习得了形意拳法,使其体系更为博杂。

对比起其他八卦拳宗,刘凤春的文化水平不高,加上作风低调,故此传人较少,但他门下亦不乏能人之辈。1912年至1916年其间,他便先后在许禹生(1878—1945,民国时期的教育部专科系主事,著有《太极拳图势解》一书)的北平体育研究社及讲习所内执教。许禹生、傅剑秋、周祥、王仲猷等人,便为他的得意门生。

1922年,刘凤春于涿县码头乡北西郭村离世,终年67岁。其子刘文华(1892—1972)得其真传,在涿县地区广传八卦武艺。至于刘文华的弟子史建华(1933—2004),亦是成为了近代武术名家。

刘凤春先生肖像,图片撷取自http://bit.ly/30kVPm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