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的武道|国学大师亲为孙禄堂作序 与杜心五深交互相敬重
武备志曾提到了鲁迅等“进步文人”对传统武术的攻击。似乎在五四洪流下,传统已经成一副累赘的招牌,不容墨客心宽。不过,这只是主流史观中的一块拼图,真正故事却存有更多色彩。1922年,《学衡》杂志第一期在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其主张为“读圣贤书,增加爱国心与人文道德情怀”,实则就是要复兴儒家文化。大抵儒家社会,哪怕是动荡时局,亦总会有人希望传承旧学。以学派计,代表是新儒家;以人物论,佼佼者为梁漱溟。若然鲁迅是武林公敌,那梁漱溟就是侠士们的同行者。
梁漱溟的传统观
梁漱溟(1893-1988),蒙古人,原名焕鼎,字寿铭。与其时的大部份知识分子一样,梁漱溟对传统文化大加鞭鞑,但却是抱持“责之心、恨之切”的体恤态度: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梁漱溟区分了理智、理性两种观念,前者讲求冷静计算、后者着重伦理道德。而理性的最高表现,便为儒家精神。可惜的是,在缺乏经济发展的基础下,“忽失于物,而看重人”的道德社会结构只会是“眼高手低”,成为不切实际的半套政治现况。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问题,不在于落后而反是过分早熟。随著西方民主、科学精神的洗礼,中国社会的基础结构会日趋进步,早熟的儒家精神亦将会获得真正的应用空间。所以对比起要彻底清除旧文化的鲁迅等人,梁漱溟更希望能够替传统文化觅得一席之地。中共建国后,梁漱溟设法调和马列主义与儒家思想,并打算透过改造乡村实行社会教化。文教以外,武术等传统技艺也成了梁漱溟的保育对象。
对他来说,国术不单是一门体术,更是一种高等的文化载体。综观梁漱溟一生,虽然没有介入武林,但却主动结交武林人士,并为武术丛书作序。那部书便是孙氏内家拳掌门——孙禄堂的《拳意述真》。
孙禄堂的《拳意述真》
孙禄堂(1860—1933),河北完县人。先后随名师习练过形意、八卦、太极三门拳法。合三大内家拳于一身的本事,令孙禄堂声望一时无两。在个人修行以外,他开始将自己的拳学心得出版成书,《拳意述真》便是在1923年发行的第四部著作。
与之前的《形意拳学》、《八卦拳学》等不同,《拳意述真》并不旨在教导具体的招式套路,它其实是一部访谈录,摘录了各派拳家的练拳经验。内家拳法本来就与传统哲学相表里,经个人演绎后就更显抽象。
此等哲学论述在他人看来可能不知所云,但对梁漱溟而言却是证明了国术的道学性质。在《东方学术概观》一书里,梁漱溟写道中国固有的体育锻炼方法如内家拳等,实源自于道家的内在修行,它与西方人重视外部机能的竞赛运动恰好相反。而他认为,在世间存留的文字记载中,最能描绘此艺者,当属孙禄堂所著的《拳意述真》。
出于对《拳意述真》的兴趣,梁漱溟为《拳意述真》的重印版作序,内文赞扬孙禄堂“彻底揭示出内家拳实为道家学”,“在古学晦塞之今日,吾尤惧其湮没失传,由是有志为之重印出版”。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梁漱溟虽然重视《拳意述真》的出版,但并不等同他认可孙禄堂本人的所有论述。事实上,他在开首便批评“孙氏此书自有不少缺点”,例如字体不正、注释含混等,而孙禄堂的识见亦明显郁固于北方武林,不能惠及整个中国。
整篇序言,无论篇幅或语调上讲,梁漱溟最尊重的,还是一位【武备志】介绍过的人物——杜心五。
道家与武家
在【武备志:杜心五】中曾经提到,杜心五是自然门二代掌门,不仅武艺高强,且跟国民政府过从甚密。他如何认识杜心五,现在已不可考,但两人肯定关系密切。盖因每次梁漱溟入沪,都必然会找杜心五促膝长谈。杜心五让梁漱溟印象最深一次,要数1929年11月在杭州举行的浙江国术游艺大会。
会上杜心五被聘为裁判员,临闭幕时群众坚请杜心五上台表演,按梁漱溟记述,当时情况如下:
“先生乃于台上表演步法,起步行走如常人,徐徐为周围绕行而已,台下众人方哗笑之间,台上忽尔步法展开如飞,迅疾如闪电,不见其人,但见一黑影团团而转,正在台下骇异轰动时,先生悠然而止,稳立台心,向群众微笑点头,面不改色,气息宛如平常。杜心五先生表演鬼头手,以足尖直立绕场三匝,行走如飞,观众皆疑为七侠五义中人,赞为绝技”。
简单而言,即杜心五在台上飞快团转,化为黑影,当台下人惊叹的同时,忽尔气定神闲的静止于台中。在这近乎漫画的描述,在现今看来十分荒谬。但在现场观看的梁漱溟则认为,此一表演“发动了宇宙生命自然之力,与一般人鼓起劲来快跑者截然不同”,不仅速度惊人、且能面色不改。
他认为,究其本质,是杜心五掌握了道教修炼的精华,令其能鹤立于孙禄堂等一般武者,甚至比外国运动员更优秀。
由是者,以后每次梁漱溟跟杜心五会面,都必然会探讨道家的修炼术。杜心五亦不吝啬地赠予梁漱溟道家丹药,并教导了他一些“推腰磨肾”等导引术以强身治病。梁漱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道家所言的“精气神”理论不是穿凿附会,而是具备实效的。总之,在杜心五身上,梁漱溟真正看到了传统文化复兴的曙光,说杜心五为梁漱溟最尊敬的导师之一,绝不为过。
结语
在新思潮的冲击下,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人跟梁漱溟代表的新儒家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子:前者贬抑传统文化,后者极力保留传统。不过若从操作上讲,两者的态度倒相当一致,就是要借武术等技艺来阐明自己观点,技艺本身的价值或科学性却在其次。
从上述梁漱溟对杜心五的推崇可以见到,虽然武者具备著超凡的过人能力,但最后能够引人注目的还是道学旧文化。他们真实的武艺,也许从来只是一种修饰,故再夸张的描绘亦无伤大雅,甚至会更容易让人产生无穷遐想,从而吸引人钻研道学。这些夸张的玄想,也许是在政治理想和现实之间,时常会碰上的灰色地带。
【形意拳共分有十二形,不晓得大家能否尽数?点击图片观看文字说明】
八种太极发劲方式,点击图片观看文字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