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得令】由果栏到薄扶林村 “陈皮家族”漫晒果皮好过冬
打开家里的橱柜,果皮藏于两大瓶中,闻说两位同事家中都有20年陈皮,薄扶林村刘家陈皮年份更久远,有30多年。随手拈来身边都不乏“陈皮家庭”。问妈妈家中果皮年份,说是前年才晒好。“没有更久的吗?”“都吃光了。”果皮这种消耗性食品,每到秋冬便大咧咧在阳光下蒲头。街市、果栏、公园的凉亭,就如雨天后屋村外晒衫的盛况,太阳可照射的地方都能看见它们密集的身影。摄影:黄宝莹
寻果皮,最直接到临近街市走走,买得不多,就来穿好的两圈。更划算的识途老马准是往果栏里转。果栏人说,顾客都是远道而来,印象较豪气的熟客是家庭主妇,每年从上水来买15盒自用。购得新会柑就地解剖,留皮不留肉。果栏里有些自由人,闲时拾纸皮,果皮旺季的早上三五成群蹲坐一旁,给购买整箱新会柑的客人加工,先𠝹后搣皮,动作麻利。记者只是和对街的老板聊了几句,喝了杯酒,回头3名加工的老人家已收拾行装。问道,加工一箱多少钱,答道50元,10分钟搞掂。但记者道明来意,3人即时向我藐一眼,从牙缝迸出一句:“唔帮衬咪搞!我哋咩都唔知。”头也不回立刻四散。
沙头角客家土法蒸果皮
打不了加工老人家的主意,看旁边还有一婆婆坐在地台板上默默剥果皮,也就前去问个究竟。婆婆一大清早从沙头角来,买了两箱,一箱早已剥好。她说自己算不上熟手技工,剥得较慢。其间婆婆还不时摇头说这两箱新会柑不好,太熟了。
只见新会柑还是翠翠绿绿的,只有些微转橙。“我前排来买了3箱,好一点,晒了两日,明早就蒸,唔蒸唔靓唔香。”婆婆说8月已经有人来果栏买新会柑,“那时还‘青咇咇’,过了立秋较好,一直卖到12月21日,果皮要晒好来过冬。”
1979年来港的婆婆,家住沙头角铁皮屋,家有炉灶,以柴火“将果皮蒸10分钟,洒米酒,焗一焗。以前玫瑰露便宜就放玫瑰露,现在加价则放广东米酒。再晒至两块果皮相敲‘咯咯声’,好似牛肉干,就算干了。”果栏老板经过看婆婆说得头头是道,串串嘴搭讪,婆婆话锋软下来谦说懂得不多,还不忘跟老板招生意,问有无果皮需要加工,一场来到,她也帮忙加工果皮,说时一副俏皮貌。
高粱陈皮酒 浸20日再沟双蒸
看记者都在场边打转,果栏人也忙不迭指引正途,说最懂果皮的要数华叔(外号傻佬华)。万成果栏层层叠堆放了好几箱果皮,骤眼看去还以为是陈皮,一问才知全是今年刚刚晒干的,青绿色的柑皮,晒3日就转色。
华叔凌晨两点开工,一般11点收工,卖果皮的季节,他的工时也延长,中午12时还看到他守在舖里。他说现场所见的果皮都是摊在地台板上晒干的,卖给客人,也会自用,家中最老的陈皮少说也30年了。
华叔说话斩钉截铁,果皮可说,自己的人生则不可谈,出自他口中的每一句“以前”,说的都是30年前,使人疑惑。问华叔年岁,也了无边际,一时说80,一时说50,最后他摊出身分证着我自己计算。今年66岁、在果栏卖果皮40多年的老板华叔说,如今每年卖1,500盒,以前果皮渴市可卖3,000箱。“广东三宝老姜、陈皮、禾秆草,无听过咩?陈皮煲汤、蒸鱼、煲粥、酿豆腐乜都得。”近年华叔开始了一项新玩意,饮过朋友的高粱陈皮酒也学着做。“饮了两年,将陈皮浸20日就饮得。饮用时再沟双蒸。”说时,从柜底抽出一瓶陈皮酒,倒给记者一小杯。记者称不胜酒力,华叔则说:“半钱酒,点会呢?饮醉便打醉拳。不用客气,你饮啦。”喝下一口,呛喉,喉咙滚烫滚烫的,夹杂少许陈皮的苦涩味。酒闻起来颇有陈皮香,喝起来却又不知不觉的。“都几好味啊。”“妳咪当阿伯流的,梗系好味!”
果栏满街满舖都是新会柑的酸甜味,一串串的果皮占满了光线最盛的每个角落,酸甜中夹杂着陈皮干燥的香气。然而,果栏有趣是当果皮季节来临时,也给这里带来不一样的人们,大家各安其位,霎时更有灵气。
薄扶林村的陈皮 一个童年的转变
新鲜果皮晒成干爽果皮,快则3天。果皮陈多久才能吃呢?果栏人说3年,果栏客人说要10年,家里的妈妈说1年。果皮的香气散落全港。从果皮变成陈皮,阳光、空气和时间凑成了等待。果皮愈陈愈香,在薄扶林村住了四代的刘家,其果皮从20多年至30多年不等,分别装载在玻璃瓶、胶箱内,瓶子愈小的年份愈久远,都是婆婆留下来,准确年份也说不来。不过,现年45岁的刘德杰说,小瓶的也曾帮忙晒。“果皮于北风干爽时就要拿出来晒。怕它发霉,一年晒好几次,无论新旧都要晒。”他说以前薄扶林有家坤记酒楼,公公曾顶手,后来无做就在屋外的炉灶卖煲粥、虾饺烧卖。当时年纪尚轻也会帮忙,粗重工夫能做,晒果皮此等小事当然也参与。当年门外还没铺石屎,放眼望去都是“番鬼荔枝树、柚子树、石榴树,屋外是田,后来填平了。”年少的刘德杰在门外摊开报纸垫底,烈日当空晒果皮。如今都交给太太或工人姐姐。风一起,果皮飘香。
刘家对于晒果皮没有多大认识,太太苏丽安就曾经将发霉的陈皮扔掉,问及会否再晒?也说每次只用少许,将陈皮焗水给小朋友饮,对止咳特别有效。又或煲红豆沙,蒸泥鯭。太太说一碟泥鯭68元一斤,刘德杰则搭话说:“在我们那个年代泥鯭完全不值钱,扔掉都没人要,不用买,行出去西环码头,用八爪钩勾点面粉就能钓到一大桶,现在却成了上价鱼。”婆婆留下来的果皮何尝不是如此,刘家珍而重之,“都几珍贵,一来在于价值,二来是历史,公公婆婆亲手做,自己也曾经帮手。”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