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粽】台越风味 入“香”随俗
端午节尚未到,却遇上了来自台湾、越南的家庭,在吃个港式咸肉粽如此唾手可得的香港地,他们还是年复一年忠于家乡的口味,给朋友、家人重温一次熟悉的味道。“因为喜欢,便包来吃。”两个家庭也如是说。节日的意义,大概就是如此。纵然传统食物一直被重复书写,但每年就只是一次,忙过了便成为来年的家族史。
摄影:李孙彤、潘思颖
若要从头说起,粽还是有点故事可言。《事物掌故丛谈‧岁时节令》提及端午节是阴阳相冲的日子,古称防疫之节,为防止热毒,有种种消灾解厄的方式。“五月五日,以菰叶裹黏米、栗、枣,以灰汁煮熟,谓之角黍,以象阴阳相包裹,未分散也。”吃后可调节体内阴阳混沌之气。
黏性的米指糯米,我们常说糯米难消化,但中医学上则有暖胃作用,随后演变成加入绿豆。绿豆、竹叶皆利水去湿、清热。糯米则属湿滞温补。单吃糯米会引致热气,包粽可微解糯米的湿热,不过现在粽的馅料多变,已很难定夺其功能。
越南粽 椰汁米香
在香港糯米并不常被当作主食,可是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则将糯米作为主要谷物,常见甜糯米饭与榴梿、芒果、菠萝等水果搭配,是阳光的味道。端午前初尝的越南素粽便用上了糯米、椰汁、奶油蕉、眉豆。越南华侨赵永宁(赵爸爸)与妻子陈丽芳(赵妈妈)每年端午期间都在家忙包三款粽:香蕉素粽、咸肉粽还有猪油粽。
二人在包粽上分了工,丈夫买糯米、猪油、奶油蕉、咸蛋、绿豆仁、冬菇等近10种材料。糯米浸水沥干,用尽臂力加入椰汁炒半小时至糯米干身、带黏力,方可收手。虾米则浸软、猪肉腌制入味、冬菇隔水蒸、咸蛋取黄、洗粽叶,样样俱备至翌日赵妈妈才动工,一天包3斤糯米,第二日再包3斤,近百个“三味粽”才完成。包好的粽,有的送朋友,有的送亲戚,吃过的人也回味,等待下一年端午的来临。
国王的新粽 圆为天方为地
早年南越北越分家,粽的样子各异。北越粽呈方形,南越则有三角粽、长方粽。越南人流行新年吃粽,相传有段古。约1600年前,越南开国雄王六世要求儿子们为其准备菜式,其中小王子兰柳(Lang Lieu)便给父亲献上两只代表“天”的圆粽(Banh Day)和“地”的方粽(Banh Chung),以示越南以农立国,材料皆取诸大地。其后国民也将二粽作为年粽,以贺小王子兰柳成为雄王七世。
台南古早粽 大阵仗日包三百只
台湾粽风味极多,其中受谈论最多的是南部粽和北部粽。南部粽以生糯米混合卤过或炒过的馅料,再烚3至4小时。反之北部粽则是把炒过的糯米加入生料,包进粽内蒸熟,被形容为“用粽叶包住的油饭”。我们登门造访的李若瑜是台南人,是日她带着材料来到同乡吴文琦家包粽,包粽前谈起的是端午的童年游戏。
吴文琦说,吃粽以外,家里还会喝雄黄酒。“爸爸蘸一点雄黄酒,在我们小孩子额头上画一个‘王’字,防止我们被蚊叮虫咬。家里还会买桃子、李子,吃桃子变胖,吃李子就变瘦。正午的时候,我们还会约很多朋友在家门口‘立蛋’,比拼谁最快把生鸡蛋立起来……”全是好玩的事。
如吃包裹着的卤肉饭
访问前闻说台湾南部粽的米粒吃起来比较软烂,不知是否换上珍珠米、绿豆仁、花生混搭的原因,加上猪肉、冬菇、虾米、米、花生、绿豆全部都经过蚝油、五香粉、酱油、冰糖调成的卤汁洗礼,味道极好,感觉在吃带点黏力、和而不散的卤肉饭,不油不腻,一不小心会吃下两大只。
在端午前与台湾、越南家庭见面,也因而一连吃了数款粽。两个家庭的包粽手艺都是从妈妈、婆婆中学来。吃着吃着,总感觉背后还有素未谋面的牵涉其中,这感觉好像被她们在额头上画了一个“王”字,是一种饱足的口福。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