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分析】屯门南延线改善对外交通 由始至终是个“局”?
特首林郑月娥较早前发表施政报告,在交通基建部分,计划于未来一年邀请港铁就东涌线延线、屯门南延线及北环线等三条路线,展开详细规划和设计,希望尽快动工。当中以将西铁线延伸至屯门南部的屯南线引起的讨论最多。
屯门区对外交通长时间挤塞饱和,建设新铁路一直是地区人士争取目标。早在《铁路发展策略2014》,港府搁置建造屯门至荃湾铁路的建议,以兴建屯门南延线取而代之,希望以此满足地区人士部分需求,而港府今日再为屯南线注掺新“元素”,与“明日大屿”(中部水域人工岛)计划一并讨论。
这正正是屯门南延线的死结所在。现时西铁线用量已近饱和,仅仅在原有西铁线上加站的意义相当有限。所以要探讨屯门南延线,很难不作进一步规划,研究“过海”接驳大屿山以至中部水域,才可对屯门出市区交通的挤塞问题有显著帮助。但现时明日大屿规划“十划未有一撇”,争议又多,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完成,屯门居民很可能要再挨一段长时间的挤塞之苦。
▼2019施政报告懒人包▼
延伸阅读:【施政报告】研建三条“新”铁路 区议员:走数多年的old news
屯荃铁路直驳荃湾 “发叔”未了的心愿
屯门新市镇建立后,人口增多,出市区交通主要靠屯门公路,而随着愈来愈多住宅落成,交通开始不胜负荷,现时社会对于新界“大西北”交通不便的印象,皆源于此。政府于九十年代起讨论建造西铁,先后研究过不同走线,欲长远打通此要塞。
对屯门居民而言,最理想的方案,当然是贯穿整个屯门公路走线,沿海经过小榄、青龙头、深井等地区,直通荃湾,再通过荃湾线接驳到市区其他地点,而这就是屯荃铁路的雏型。所以自八、九十年代起,屯门地区人士一直相当希望有铁路直驳荃湾,长年担任屯门区议会主席的乡议局已故前主席刘皇发(发叔),就是代表人物。
不过建立沿海段铁路面临严重的技术难题,因为深井沿海地势复杂、高低不平,如兴建铁路需要穿越山路,亦需要进行大规模削坡工程,既复杂,造价也相当高。所以最终政府选择的西铁走线,正是现时由荃湾西直达锦上路,先经元朗、天水围,最后进入屯门。对屯门区居民而言,乘铁路出市区需要大绕路,耗时费事,但若使用屯门公路,又要面对挤塞问题,可谓两头不到岸。
据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提供的数字,屯门公路平均每日行车量,由2013年的92,580架次,同比递升至2017年的129,590架次,累升近四成。运输署提供的数字亦显示,即使假设屯门至赤𫚭角连接路及屯门西绕道如期通车,预计屯门公路部分路段的行车量/容车量比率,截至2031年都会维持在1.2接近“情况严重”的边缘,亦即不会有改善。
屯荃铁路搁置 屯门西延线同样治标不治本
政府在2000年代初,一度曾考虑屯荃铁路建议,但在2014年9月发表的《铁路发展策略2014》,政府正式搁置计划。当时报告指,屯门至荃湾沿线人口主要集中在东西两端,居民如要往来两地,使用屯荃铁路比使用西铁线只能节省1分钟乘车时间,而且需要在荃湾转乘其他铁路线才可继续旅程。政府亦认为,将屯门公路改善工程、西铁由七卡变八卡,已能纾缓部分交通挤塞状况。
最终政府在“成本效益尚难确立”下,搁置屯荃铁路建议。相对地,政府提出“屯门南延线”方案,建议将现有的西铁线从屯门站向南延伸,并在屯门南增设一个铁路站,初步建议落实时间为2019年至2022年。
然而实际问题在于,目前西铁线、荃湾线的载客量都面临饱和。据运房局提供数字,2018年,西铁线以每平方米站立4人计算,最繁忙路段(锦上路站至荃湾西站)的载客率最高达到101%(西铁线2018年5月起已全面八卡行驶);荃湾线2017年最繁忙路段(油麻地站至佐敦站)的载客率更达到113%。
屯荃铁路要驳出荃湾线才能抵达市区,最后都是“殊途同归”塞爆荃湾线,这是建议被搁置的一大重要原因;但实际上屯门南延线也好不了多少,最终西铁线负荷没有减少,对交通问题并无大帮助。亦即是说,无论如何,现时的铁路走线已难以应付屯门居民的需求。而随着新住宅继续落成、人口增加,问题会更加严重。按照规划署的人口分布推算,屯门人口将由2018年的502,700人,升至581,700人,升幅逾一成半。
延线或接驳明日大屿 政府另有盘算?
因此单从铁路角度,如何疏导屯门居民循其他路线抵达港九市区,才是问题的长远解决之道。其中立法会议员田北辰自2014年起,提出过海铁路方案,由屯门码头接驳至屯门市中心、小榄,再贯穿大屿山欣澳,直达交椅洲人工岛及港岛西。于去年施政报告,林郑月娥提出明日大屿计划,其中铁路配套上,建议由“西部海岸”(即屯门)穿越小榄,到达欣澳、交椅洲及港岛西,亦即吸纳了田北辰的大部分建议走线。
陈帆上周在立法会会议中,表明日后屯门南延线或会预留位置接驳人工岛。虽然他未有公布更详细的走线,但整个屯门西延线的定位由此至终都十分清晰:如果单单延长西铁线至屯门南部(不论是屯门泳池还是屯门码头),对整体交通帮助有限,甚或令西铁饱和更加严重;如要将铁路效益最大化,无可避免需要进一步延伸铁路。
然而在今日香港,明日大屿是相当敏感的议题。去年施政报告提出相关建议后,民间、学者广泛质疑在中部水域建大型人工岛,会否影响附近水域水流、积聚污染物甚至在水位上升时出现淹浸。政府估计项目总造价6,240亿元,是开埠以来最大型基建计划,社会亦有质疑指政府基建屡屡超支,可能“烧光香港储备”。
在今年6月《逃犯条例》争议引爆后,政府原先提交立法会审议的明日大屿人工岛研究拨款,已因应政治环境而被逼押后。以政府今日的管治威信,到底能否推动整个计划,即使推动又要等到何年何月,实属未知之数。而屯门南延线实际上被纳入整个明日大屿配套基建的一部分,到底政府是无视西铁线现时的饱和状况,还是有意引导社会支持明日大屿大计,以抗衡民主派的巨大反对声音,答案可谓呼之欲出。
延伸阅读:【政策分析】屯门新铁路 X 明日大屿 政府另有“台底议程”?
这也要回到政府的两项根本政策思维:其一,政府对于如何减少路面私家车数量并无具体方案;其二,政府在整体城市规划上,仍然倾向将经济活动集中在港九市区,甚至寄望将来的人工岛核心商业区(CBD),导致每日都出现上、下班两次“人口大迁徙”。这两个问题不处理好,新界区的交通负担不断提高,多建铁路也无补于事。
当然,西铁饱和归饱和,但对于地区人士而言,“强烈要求”、“成功争取”,应该是地区工作的常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