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郑月娥将于周三(10日)公布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回归至今,不计林郑明日发表的一份,历任四名特首共公布了22份《施政报告》,究竟哪份获最高评分?哪份最不得人心?自1999年起,港大民研均透过即日民调统计《施政报告》的民意评分,本文将盘点回归以来历份《施政报告》的得分比拼,寻找最高与最低得分的“三甲”,以及各份施政报告的主题变化,并由学者讲解施政报告内容与民意得分的关系。
评分尾三 - 2015年,梁振英在第三份《施政报告》于2015年1月发表,正值雨伞运动刚完结,当时“本土派”尚未出现于本港的政治光谱,惟梁振英在宣读报告,点名批评《学苑》在2014年2月的封面专题《香港民族 命运自决》,并拿出《学苑》2013年出版的书籍《香港民族论》,指“不能不警惕”这些学生领袖的错误主张。这份是史上评分第三低的《施政报告》,即日评分仅为49.5分。蔡子强分析认为,评分与当时梁振英民望低有关,而当时刚发生占中,社会充满反对梁振英的氛围。(政府新闻处图片) 评分尾二 - 2004年,香港于2003年发生非典型肺炎,经济面临一片阴霾,同年过万人上街要求特首董建华下台,要求“民主化”和“普选”。翌年董建华发布题为“把握发展机遇 推动民本施政”的施政报告,强调要推动经济转型和振兴、巩固金融业、工商业支援服务、物流业和旅游业等支柱产业、但在政改方面则被指只占极少篇幅、未有回应游行诉求,为回归以来第二份低的施政报告。蔡子强指当时23条立法刚失败、失业率亦高企,评分低亦无可厚非。(政府新闻处图片) 最低分 - 2016年,梁振英的第四份《施政报告》,以“创新经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繁荣共享”为主题,根据港大民研的即日民意评分,仅获41.1分,是自1999年有统计以来最低。报告中逾一成篇幅谈及“一带一路”,包括向奖学基金注资10亿元,每年吸纳100名“一带一路”国家的学生来港升学。本地政策方面,推行免费幼稚园教育为当年较多人关注的部分。蔡子强指当时梁振英民望低,“市民讨厌你,做乜都系讨厌”。 评分第三高 - 2017年,特首林郑月娥公布任内首份《施政报告》,为解决困扰本港多时的土地居屋问题,她提出设立“港人首置上车盘”,又建议绿置居和房委会“白居二”恒常化。同时她建议免入息审查的公共交通费用补贴计划,上限为每月300港元。港大民研的即日民意评分为62.4分,是回归以来第三高分的《施政报告》。(资料图片) 评分第二高 - 2007年,曾荫权公布成功连任后首份《施政报告》,他以“香港新方向”为题,大洒2,700亿,当中提出十大建设、将利得税及标准税率调低1个百分点、为长者提供医疗券等。这份报告是回归以来评分第二高,即日的民意评分为65.2分。(政府新闻处) 评分最高 - 2005年,曾荫权随著董建华“脚痛”下台,上任成为本港第二任特首,他在十月公布首份《施政报告》,民意评分是回归以来最高,高达66.4分。当中提及新增四个内地自由行城市以改善香港经济、增设邮轮码头,同时宣布改革特首办,以及扩大行政会议非官守成员的数目,增至与官守成员1比1。当时有分析认为,报告民望高与市民对他上任特首有期望有关。(政府新闻处) 2017年,梁振英公布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他提出取消强积金对冲,为他在2012年参选特首选举的政纲“找数”,他又表明拒绝实施全民退保,梁振英在施政报告结语中提到,“竞选政纲的承诺基本上已经全部落实”。(资料图片) 2014年,梁振英的第二份《施政报告》以房屋土地问题为主轴,包括调高目标建屋量至未来10年兴建47万个单位。同时首次提出发展近期惹起极大争议的东大屿,宣布成立大屿山发展咨询委员会,打造“东大屿都会”,创建新核心商业区。(政府新闻处) 2013年,梁振英上任特首后,宣读《施政报告》的时间由以往的10月,改至1月。他提出7招增加资助房屋供应,以及提出10招增加土地供应,当时他预计在5年内,将公私营单位供应数目增至约19.4万,又提出在南丫岛北面兴建面积超过400公顷的人工岛。(政府新闻处) 2011年,曾荫权宣读其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他提出复建居屋,选址为沙田、荃湾、葵青和元朗,当时亦落实长者及合资格残疾人士2元乘搭港铁、巴士及渡轮,以及“零双非”政策。(政府新闻处) 2010年,曾荫权为舒缓贫富悬殊和社会“仇富”情绪,他提出成立100亿元的“关爱基金”,由政府与商界各自注资50亿元,协助在“安全网”以外的弱势社群,同时宣布与房协合作推出“置安心资助房屋计划”,于五个地点、兴建约五千个资助房屋,供月入三万九千元以下的家庭申请。(政府新闻处) 2009年,曾荫权在任内第五份《施政报告》,宣布保育中环的建议,包括将中环街市用地剔出勾地表作活化,以及大规模降低IFC以北地皮的发展密度。另外,曾荫权为1,400多幢旧工厦“拆墙松绑”,鼓励业主重建及改装旧工厦。当时社民连立法会议员黄毓民在曾荫权宣读报告期间“掷蕉”,不过掷中时任主席曾钰成。(政府新闻处) 2008年,当时正经历金融海啸,曾荫权在《施政报告》宣布就最低工资立法,并成立“最低工资委员会”,为研究合理工资水平。曾荫权谈及生果金时,社民连议员黄毓民突然拍台,指曾荫权愧对长者,被逐出会厅议,其时他将三只蕉一次掷向特首,不过未能命中。(政府新闻处) 2006年,曾荫权在其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中提出,提出幼稚园“学券制”,向接受幼儿教育的家长提供学费资助。另外曾又在环保政策著墨,动用32亿元公帑,资助旧柴油商业车车主更换排污量较低的新车,全港7.4万部、车龄8至11年不等的旧柴油商业车,每部将获资助1万至20万元。(政府新闻处) 2005年,这是董建华任内最后一份《施政报告》,他在报告中花大篇幅总结过去七年工作,指已迎来经济复苏的曙光。在扶贫上,他宣布成立由财政司司长主持的扶贫委员会、积极推进落实“三三四”学制等政策,至今仍沿用。(政府新闻处) 2003年, 董建华上任后致力推动振兴经济,他推出题为“善用香港优势,共同振兴经济”施政报告,主要针对推动经济转型、加强与内地经济合作和果断解决财赤三方面。报告提及“背靠内地,面向世界”,推出多项与内地合作的政策,并加快珠三角经济融合。此外报告亦提及《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强调“香港好,国家好;国家好,香港更好”,将接纳市民意见,以充分开放、开明的态度,完全公开的立法程序完成有关工作。(政府新闻处) 2001年,董建华发表任内第五份施政报告,题为“巩固实力 投资未来”,主要针对投资教育、创造就业机会等五大范畴,强调以教育优先,其中扩充大专学额,让香港高等教育普及率达60%、拨款50亿支持成年人持续进修等,另外重点推出,2002年宽减差饷总额达50亿元,84万市民不需要缴交差饷,另将供楼的利息免税额,由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政府新闻处) 2000年,踏入千禧年,董建华发布任内的第四份施政报告,题为“以民为本、同心同德”为题,主要于全人教育著墨,其中包括拨款五千万元,资助家长教育和增加约6000个资助中四或职业教育学额等,强调教育为最重要长期投资、要提供一个人人都能够参与公平竞争的环境。报告亦提及,香港市民绝大多数是中国人,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而特首“很高兴看到港人的爱国情怀不断加深”,因会是身份认同和发展未来政制架构的基础。(政府网页) 1999年,董建华在99年10月发表第三份《施政报告》,宣布在西九龙填海区拨地建设一个大型演艺中心,成为西九文化区的蓝本。(政府新闻处) 1998年,在金融风暴的阴霾下,董建华在98年10月发表《施政报告》,公布多项经济政策,包括成立应用科技研究院、推动香港成为国际中医药中心等。董作为“杀局”决定,指临时市政局和临时区域市政局议员任期在1999年年底届满后无必要保留,决定至今仍影响深远。(政府网页) 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于1997年香港回归时曾发表演讲,表示“香港人第一次已明确身分主宰自己命运”。(政府新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