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馆前尘.上】本地摄影家梁家泰拍建筑群原貌:不可抹走的历史
俗称“大馆”的前中区警署建筑群保育项目,将于5月29日(下周二)重新开幕,对公众免费开放。原来,香港著名摄影家梁家泰,曾于建筑群中域多利监狱旁边居住近20年,每天可从家里看见操场上的动静,多年前已经对建筑群产生兴趣。
2006年,这个由建筑群由中区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监狱,组成的“执法铁三角”正式停止运作后,泰叔成功取得了古物古迹办事处批准,进入大馆花了5个星期拍摄。事后数年,他分别访问了多位曾在大馆工作和生活的人,除了警务人员和惩教职员,也有当年在里面坐牢的囚犯。
最近,他推出了《中区警署建筑群.谢幕》摄影集,收录了近90张黑白大底菲林照片及访问文字,让读者了解当中建筑物和人的故事。他说:“这座建筑物(的意义)不只是历史古迹,里面的人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为何是历史古迹?因为它有历史价值,而历史价值是人造出来的。”
摄影:©梁家泰(作品由受访者提供)
摄影(访问部分)、撰文:徐尉晋
按此观看:【图辑】黑白摄影集保存大馆修葺前原貌 泰叔追求无事发生的瞬间
从每天对街张望,到申成进内拍摄
鲜艳的花纹衬衫,配上夺目的黄框眼镜,面前是从事摄影40余年,人称“泰叔”的香港摄影家梁家泰。原来泰叔曾居于域多利监狱旁边的赞善里多年,“旧时我住在十几楼,从住处望下去,可以看到整个监狱。我每天看到囚犯在操场上行走,当时已很有兴趣了解这个建筑群。”
赞善里是一条斜斜的街道,旁边一面就是监狱的旧墙,“一个晚上,我听到警报声大作,原来有囚犯尝试翻墙越狱。不过,他在落地时摔伤了腿,不一会又被人拉了进去。”泰叔手指石墙,回忆微笑道。
2006年,当整个建筑群的人都撤出后,他主动联络古物古迹办事处,希望进去拍摄。古迹办答应了他的要求,从11月至12月期间一连5个星期,让他在一位职员陪同下,每天朝九晚五进内拍摄,“朝九晚五,因为是那位职员的工作时间。”泰叔笑说。
全以自然光拍摄,“照片都是等出来的”
人撤出建筑物后,空空的楼房再没有电力供应,由于室内没有灯光,梁家泰只好依靠现场自然光来拍摄。“有些地方十分昏暗,拍起来也遇到一些技术问题。”泰叔说,建筑群附近被许多高楼大厦围住,光线时会被遮挡,“但这亦有一个好处,许多时香港的大厦外墙都是玻璃幕墙,可以把光反射过来。”
“不过,有些光线,只会停留几分钟,一转眼便会消失。”他惟有四周观察,默默记住太阳照射的方位,“真的,我纪录低几点钟,太阳会照到哪边,便到那儿拍摄。”泰叔说,幸好那年11月和12月天气尚算不错,阳光很稳定。令他最印象深刻的,是一道营房大楼的光线,“真的很奇怪,每天下午4时多,上环海皮招商局大厦,会把阳光反射照来,位置刚刚好,照进警署的营房大楼。”
使用大底相机难以边走边拍,每一张照片,梁家泰也需预先放好脚架,将头埋在遮光布中,将构图和对焦都弄好,再等待适当光线来临时抓紧机会拍摄。“有一张照片,我在室内拍摄,一早去到准备好,慢慢等待光线从侧面窗户照进来,溜入一道光线。我心想‘哦,对了’便按下快门,我只有机会拍摄一张。”
“照片都是这样等出来的。”泰叔如此形容他的创作过程。
思考房间的意义
既然大片幅菲林机充满限制和挑战,为甚么不用数码机就好了?泰叔答,“拍摄建筑物,要慢慢观察和拍摄,不是一般135相机那样,咔嚓咔嚓不断拍摄,就可以营造到那种气氛。”他进一步说:“因为它是一个历史建筑,我要有时间,慢慢思考清楚,自己想做到甚么。”使用大底机,让他有更多时间,细心观察阳光的变化,思考每间房间背后的意义。
他举例说,“例如那是一间枪房,或者这是警员每天回来换军装,把自己随身物品放好的地方;甚至在六七暴动期间,警员需要返夜班时,临时睡觉的地方。”另外,泰叔称,今次决定拍摄黑白,因为较有历史性,较切合这个拍摄计划想表达的感觉。
楼房充满“有人气”的故事
一直拍摄下来,泰叔发现,许多空间原来背后也充满意义,“譬如在域多利监狱中,有些告示牌采用中、英、越三国语文,因为那时候羁留了许多越南难民。起初这里入住的都是罪犯,但后来有了赤柱和芝麻湾等各处的监狱,这里就变成羁留来自越南、大陆、南亚的II(非法入境者)的地方。”
“许多留下来的痕迹,都很有趣。”他娓娓道来:“有个房间墙上挂了有两幅画,一幅是米奇老鼠,一幅是唐老鸭,那是给小朋友玩的。原来当年非法入境者,有些怀孕的,可以在这里把孩子生下来。只是小孩出生后,不可以外出。”
梁家泰愈看愈觉得有趣,“我觉得很有‘人情味’,很有‘人气’。而且我十分幸运,有些照片拍摄的地方,现在已不再复见。”他表示,“例如,大家都知道,中区警署有一幢楼宇的一角掉了下来。”(编按:2016年5月底,旧中区警区已婚警察宿舍,部分倒墟事故)
泰叔感叹:“这些没有办法,人算不如天算,其实大家一直都说那是危楼,古迹办本来也不让我上去,但最后我也有偷偷上去拍照。”走上楼房时,老旧木楼梯发出嘎嘎声响的情景,他仍历历在目。
“我认为,这座建筑物(的意义)不只是历史古迹,里面的人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它为何是历史古迹?因为它有历史价值,而历史价值是人造的。所以我一定要拣一些有人在里面,让人有感觉,知道旧时在这里工作,在这里坐牢是怎样。这些故事都很能触动到我。”
按此观看:【图辑】黑白摄影集保存大馆修葺前原貌 泰叔追求无事发生的瞬间
照片不足以表达建筑群故事
泰叔提及的宿舍,后来又改成其他用途,“这里每间楼房的用途都转变过许多次,一开始的时候,那是洋人督察的宿舍,后来又变了女警宿舍。”他顿了一顿,又说:“不单止楼房的用途有所不同,整个空间的人事也变得不一样了。之后,我发现只是拍摄照片并不足够,我还要看看背后的故事。”
“那就惨了!”回想12年前的决定,梁家泰苦笑说。接下来的两三年,他与十多位曾在这里工作、生活、甚至坐牢的朋友进行访问。泰叔指,幸好许多人也愿意协助他,无论是警察、惩教司署等,都非常落力帮助介绍曾经在里面生活和工作的人予他认识。
虽然,中央裁判司署早已搬去,再难找到曾在那里工作的法官,就算找到,“如今都不知道几多岁。”梁家泰找到的,大部分是已退休的警员和惩教署职员。他挑选了一批照片冲晒出来,把照片拿给他们看,并问对方:“看到相片有甚么感觉?有没有甚么可以告诉我?”那样,他收集到许多精彩的故事,当中不少令他意想不到的。
想知道泰叔从访问中得到甚么故事?按此观看下一篇:
【大馆前尘.下】中区警署多鬼故 摄影家泰叔访寻建筑群中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