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为何行善者反而会被人讥笑和谴责?

撰文: 何倩彤
出版:更新:
《strangers drowning》 作者:Larissa MacFarquhar 出版社:Penguin Press

Larissa MacFarquhar自1998年起便是纽约客的特约撰稿人,她擅写人物专访,执笔描绘过奥巴马和杭士基的轮廓。她的这本《strangers drowning》,每一章都是一张“好人”的人像素描,描画一众真实do-gooder的面貌。Do-gooder这个字该如何翻译?翻查牛津字典,它解作“那些出于好意,但往往不切实际、好管闲事的慈善家或改革家。”显然,这个词是贬义的。这本书提供了不少实例:一个女人为几乎性侵她的武装分子泡咖啡;一对夫妇没完没了的收养行将就木的孩童;投身社运的情侣捐赠所有钱财予穷人,于垃圾堆里捡粮充饥;健全者专门寻索病重陌生人,为他们献上自己的器官⋯⋯这些人很好,好到让人不适。他们的善行无远弗届,也毫无节制。但求善者的形象为何那么坏?明明意图和行动都为善,何解大众非但不受感动,反倒报以讥笑,甚至谴责?

除了书写他们教人哗然的行善生涯之外,MacFarquhar亦从文学、哲学、历史、遗传学等角度切入,审视do-gooder为何人。她批判的笔触不歌颂亦不鞭笞。书中论道,“进阶的义人”有两种,一种是大家夹道欢呼的英雄(hero),他们面对并解决问题,灾祸消解后,便回归平常。诸如战时殉身救人,成为英雄,只因为刚好在场,便从容就义。但至善至圣至极端的do-gooder刚好相反,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战争”中:在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里,他们永不罢休,没有日常生活,是不断主动寻找巨石与苦路的薛西弗斯。一般人行善是为着感觉良好,但do-gooder则为痛苦所驱动。他们容让这个世界的残破伤害自己,因付出过多而损手烂脚。更每每牺牲亲人的福祉,去成就一份不可能的大爱。他们不但违背了我们惯有的人伦关系,亦时刻勾起我们的罪疚感—我们心底里明白,我们之所以活得如此惬意,如此“正常”,是因为我们都有对世间苦痛视而不见的本事。

良善与苦痛,相互作用,交织现世。如此世道,做个好人都成了崇高志愿,都变得煞有介事。让我们藉这本书思索善的本质与限制,因我们只能凭这份善良拯救彼此,也因为被世界遗忘的我们,总无法遗忘世界。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