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字室》启德探秘 以创意延续历史
对于不少学生哥而言,历史是他们最不感兴趣的科目,因再精彩的战役,再丰富的史料,也远不及facebook上的卖萌动物片来得吸引。唯有把个人经验,跟这些看似离地的官史结合,才能引起学生们的兴趣。身为平面设计导师的陈晓岚(Amy)深明此道,自去年起,其有分创办的组织We-search“研究进行式”获何鸿毅家族基金赞助,筹办名为“捉字室”的艺术和社区教育活动,跟启德区内其中三间中学,透过城市游踪,以及跟艺术家和设计师合作的工作坊,让同学们了解启德的历史,并将观察和感受化为创作。
走出校园到不同的博物馆和历史地标参观,是不少中、小学的指定动作,然而,学生跟展品以及相关的历史的关系仍然疏离,每次行程完结后要填写的工作纸,也是左抄右抄敷衍过去。“捉字室”的城市游踪却尝试以互动和具创意的方法,令学生投入,例如在贾炳达道公园玩写上九龙城街名的层层叠,喻意九龙城寨所经历的不断建设和拆毁。
基于命名、地景和图志这三个关键词下,We-search分别请到摄影师、陶瓷艺术家以及平面设计师,引导同学以造型摄影、陶瓷以及创意地图的方式,重现他们眼中的启德和九龙城。Amy解释:“这计划是希望同学了解到历史的复杂性,历史不只关于过去的事情,认识历史某程度上是对未来的一种投射。例如在命名的工作坊中,我们请同学构思一个新的街名,把过去和未来连结,这样子历史才是有生命和可持续的,而非纯粹怀缅过去。”
同学们的成果展现正于当区的历史建筑“石屋”内举行。虽然展览规模不大,但却令笔者惊讶于同学们的作品的成熟程度。如受到九龙城寨内的惜字亭的启发,相传以往人们十分珍视学字的机会,因此以往有个仪式,把用来写字的纸张往往会集中于一个纸篓,一并烧掉,并会开坛祭造字的仓颉,然后把字灰送进海里。有同学就把自己恐惧的事物画在纸上,再烧到陶瓷上,以为会连同恐惧一同付之一炬,但烧制后却反而长存。
《“捉字室”:视觉教育成果展》
日期:即日至7月3日
地址:九龙城联合道133号石屋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