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熟女看电影】捷克最后一位女死囚杀人心路 疯了的是我们?

撰文: 黄汉儿
出版:更新:

《无人知晓的七月十日 》--一个关于捷克最后一个女死囚的故事。

十月十日,除了众所周知的双十节之外,亦是第十五届世界反死刑日。上年的同一时间看了这部有关死囚的电影,你或许不认识欧嘉,但她却是震撼捷克的蓄意谋杀案的女主角。全片以黑白画面呈现,没有配乐,节奏缓慢,加上许多的长镜头,对于平日多看节奏明快电影的观众们可能会吃不消。但如果你有时间和精神,亦不妨可以花个半钟的时间看这部具思考价值的电影。

“我只有一个请求,不要以精神错乱为辩护理由。”
欧嘉
电影入选2016年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大观单元。(电影剧照)

1973年7月10日,欧嘉开著租来的货车故意冲上行人路,造成12人伤、8人身亡。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105分钟的电影,开首的70分钟都在描述主角尝试从孤独中挣扎求存的非人生活。22岁的欧嘉,面对冷漠的家人和同侪的霸凌,一直渴望摆脱这样的困境。她打扮得男性化,在男人堆中工作,装作坚强的她内心其实脆弱得很。她自杀不遂却换来母亲的冷言讽刺,她亦尝试从同性伴侣中寻找爱的关系,却发现自己沉醉的只是性满足。于是她把心路历程写信到报馆,并决定向伤害过她的人、社会进行报复......

未剪发前的欧嘉,因为精神问题被妈妈送入病院。(电影剧照)

第一身角度走进欧嘉内心世界

电影开初,欧嘉留著典型的“马姐”辫子造型,穿著女性化得来又保守的恤衫配冷外套,可见她内心最真实的黑暗面仍是抑压著的。当她自杀不遂之后,就突然剪了一头神似“这个杀手不太冷”中Natalie Portman的鲍伯头。不得不说,这位波兰藉新演员Michalina Olszanska的表现确实出色。从欧嘉面对人群时手脚生硬的恐惧感,到灵魂释放时无视世俗的眼神,她都拿捏得恰到好处。电影中的她,说话和表情总是冷酷的,从多个直视镜头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她内心那有冤屈却不得抒发的倔强,紧逼得让观众难以呼吸,令你更真实地感受欧嘉每日过的是怎样的生活,孤独且郁闷。对白不多,但一说就是重点。

“我知道我是疯子,不过是具启发性的。有一天你会为你的耻笑和我的眼泪付上代价。”(电影剧照)

“你要求死刑,是因为你意识到以你良心活下去还不如死了?”律师。

“不,如果他们吊死我,这样我的罪行会有更高的价值。”
欧嘉
欧嘉和女朋友貌似有性无爱的关系。(电影剧照)
自己搬出来住的欧嘉终日沉迷酒色和香烟之间。(电影剧照)
+1

是谁的错?

欧嘉选择了用自我的方法对世人作出警示、向社会报复。渴望当上司机的她,最后选择了用车车死途人。或许我们会疑问,为何要向无辜的人下手?因为在她的眼中,不论是落井下石抑或冷眼旁观的,社会上每一个人都需要为造成今天的她负上责任。欧嘉企图服药自杀,竟换来妈妈的一句:“如果你要自杀,你需要变得更聪明。”在欧嘉犯案之前曾经要求入住在精神病院,但医生却以“病院不是让人休息的地方”而拒绝了,让欧嘉说服自己是个正常的人。无可否认的是,社会上存在一些精神不平衡的人,他们黑暗的内心和孤寂的一面被深深隐藏著。或许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困住他们的暂居所,而是一份同理心,一个容让他们的表达情感的社会。在"The Quiet American"一书提到:"Wouldn't we do better if we didn't try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有许多好像我的潜在杀手,不过他们没有勇气去实施。”
欧嘉

现实中的欧嘉

欧嘉曾经将她心底对世界的怨愤和报复计划写信寄到报馆,可是,信件迟了两天才公诸于世。如果当时信件提前到达,可以阻止到悲剧发生吗?还是被看作疯子般冷眼旁观,当成茶余饭后的热话一则?虽然不想承认,但恐怕是后者。

信里头写著:“我是一个孤独的人。一个被摧毁的女人。我有一个选择--杀死自己或者杀死别人。我选择双倍奉还给讨厌我的人,因为当一个平凡的自杀者实在太容易。社会实在太冷漠。我的判决是:我,欧嘉,作为你兽行下的受害者,判你死刑。”

欧嘉在庭上的自白。(电影剧照) 

最终,欧嘉被裁定一级谋杀罪成,判以绞刑。对于死刑这个大是大非的议题,正反两方已有争持不下的论点,在这就不多作评论,仅套用《杀戮的艰难》作者张娟芬的一句总括我的想法:“死刑是一种诱惑。有正义感的人,多少都曾经把死刑当作是一种实现正义的方式......我们心里都有一把尺,衡量罪恶与正义。但是当我们执行了死刑,我们还能保住好人与坏人之间那一点点的差别吗? ”

电影的最后一幕,是欧嘉被执法人员带离囚室,拖行到未知处,我猜应该是行刑的地方。而她,就声嘶力竭地一直反抗著。是醒觉,还是人格分裂症发作?没有人知道。

当大家都知道七月十日发生过这样的社会悲剧,但欧嘉内心的郁结和矛盾,却是无人知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