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大学生报名“支教”变交钱旅游? 用儿童旧照宣传涉卖惨营销
撰文: 盛昀
出版:更新:
《央视新闻》报道,有女大学生报名参加“公益支教”后,发现7天的支教行程安排有4天都是旅游和体验。有学者表示,机构通过收费来认定志愿者,并以此作为牟利的手段,显然已经违背《慈善法》规定。
公益变生意 支教成旅游
“支教”在内地指支援落后地区学校的教学工作,是志愿服务的一种。
报道指,小周大学毕业后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去“支教”,她在网上报名后,发现对方提供的行程安排并不合理:一共7天的行程,前4天都是旅游体验,最后2、3天标注为上午支教、下午备课。
这个以“支教”为名的项目收费3590元(人民币,下同),招募机构还特意注明:“参加项目可获得具有含金量的志愿服务证书,可用于申请国外高校的入学机会。”
小周表示,“它不再是纯粹的公益了,公益和利益画等号,孩子和生意绑在一起,这个东西它确实是闻所未闻的。”
儿童旧照卖惨圈钱 用“公益”包装商业活动
据报道,目前以“支教”为名的研学、夏令营广告时常出现在内地的网络平台上。在某机构今年发布的夏令营介绍中,曾大量使用衣衫褴褛未成年人的影像作宣传,且项目联系人也表示照片为几年前拍摄,并非现状。
据悉,该机构的支教活动为期15天,收费7680元。且项目时间在暑假,该项目联系人也表示会组织学生参与活动。
中国慈善联合会法律顾问张凌霄表示,志愿服务同时也要符合慈善法的相关规定。机构通过收费来认定志愿者,并以此作为牟利的手段,显然已经违背法律规定。
目前,四川凉山、广西巴马等地已经制定出台相关规定,加强对支教活动的管理,打击虚假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