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协议】历时22月终签署 中国的“小输”就是“大赢”

撰文: 郑瑞
出版:更新:

历时近两年的中美贸易战,在经过13轮高级别官员对话、两次“习特会”和数次谈崩之后,终于定于1月15日签署第一阶段协议。
这份协议包含怎样的内容?中英文各自表述的措辞差异,透露着怎样的讯号?两国高调官宣一个月后方才签署的这份协议究竟有着怎样的政治意义?尚未开始的“第二阶段”谈判,又将以怎样的方式和风格展开?聚焦贸易问题之余,谈判过程和结果又折射出两国关系怎样的历史转变?昭示着怎样的前景?
此次中美谈判的范畴仅仅是一份贸易协议,但其意义却又绝不仅止于此。站在今天的节点,《香港01》将尝试对以上问题,以11篇文章予以评述。此为第四篇。

【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系列

第一篇:习近平为什么拒绝同特朗普签协议

第二篇:刘鹤访美签协议 特朗普何以破例访华

第三篇:魔鬼在细节:两国表述与宣传的差异

第四篇:历时22月终签署 中国的“小输”就是“大赢”

第五篇:雄鹰沉醉 睡狮觉醒

第六篇:北京观察:这不是中国的“城下之盟”

第七篇:中国放开金融“国门” 保卫阵地仍需坚守初心

第八篇:从毛时代到习时代 中美如何相互妥协

第九篇:30年今非昔比:中美谈判对峙史

第十篇:第二阶段协议怎么谈?

第十一篇:骂得不好 中国完全可以不听

中国农历新年即将到来之际,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将于1月13至15日访问美国华盛顿,与美方签署第一阶段经贸协议。

1月15日,白宫邀请至少200人见证这一协议的签署,可见美方对仪式的重视。最终协议由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和刘鹤签字达成,这种安排在外交上相当罕见。虽然特朗普曾经一口咬定的“习特会”并未实现,他也全程笑脸,似十分满意。

中美到底谁输谁赢?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外界看来总该有胜有败,中美究竟谁输谁赢?以香港为例,主流舆论在协议签订之前已经认定,这将是中共对美国的妥协让步,甚至用“丧权辱国”和“马关条约2.0”来形容这份协议。在中国内地以及西方国家也有类似“中国输了”的说法。

然而实事求是地讲,从协议文本看来,无论是知识产权、金融开放、汇率政策还是贸易平衡的问题上,语气显然都强调“中方应”采取怎样的措施,的确有中国在要求之下让步的意味。但是回顾中美贸易战的进程,再分析文本具体内容,可见中美双方都有所要求也有所让步,并没有一方压倒性地对另一方榨取,也没有一方对另一方的绝对服从。

+2

比如知识产权一章,外界马上发现,大多数条款是中国在协议前已经承诺或已做好铺垫的政策;金融开放方面,中国近两年来在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已经放宽了对外资的限制,2019年也决定把取消外资股比限制提前到2020;在技术转让和宏观政策以及汇率制度方面,协议更加强调“双方”“每一方”都应遵守条款,说明中国对美国莫须有的“强制技术转让”、“汇率操纵国”指控,态度没有改变。双方各自设立的“双边评估和争端解决办公室”, 显示出协议的对等和平衡。

当然,对特朗普来说,这份协议足够他去炫耀自己达成的“战果”。白宫称中国承诺400至500亿的农场品采购额,让他可以顺理成章称美国农民是“赢家”,总计2,000亿美元的采购承诺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消除贸易逆差的诉求。虽然其他方面中国的承诺和美国鹰派所想象的相差甚远,但是在盛大的签署仪式上,特朗普也算是为2020年的总统竞选得到一项确凿的政绩,帮助他进一步巩固红色选区。

特朗普在自己的语境下自然是“赢家”,美国在贸易战虽有损失,也未达到自己想要的最佳效果,但是巨额订单和改革承诺在手,他绝对称不上“输家”。虽然他曾经种种豪言难以实现,但最终那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变为了更符合实际的承诺,美国除了承受关税反制之外,并没付出更大代价。

在一些人看来,中美实力差距决定了中国是“必输无疑”的,协议中的措施似乎也证明了中国的让步。但是,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认,这份协议的性质和影响和以往中美谈判完全不同,面对美国的强力攻势,中国在中美贸易战的进程中掌握了相当主动权和掌控力。即便非要将采购合同和开放措施说成是“输”,那么中国在这份贸易协议里也得到了更多的 “赢”。

第一阶段协议并不是中美元首共同签署,但是特朗普似乎对此也很满意。图为2019年6月日本大阪举行的习特会。(新华社)

中国达成谈判目的

归本溯源,贸易战中中美互征关税,双方的企业只能说是两败俱伤,若一定要分出胜负,必须看双方在谈判中的目的以及协议签署的整体影响。

中美贸易战由美国挑起,特朗普最开始提出的诉求就是消除两国巨大的商品贸易逆差,随着贸易战深入以及美国反华情绪的高涨,种种所谓“不公平贸易”行为也被列入美国在谈判之中的诉求,此后美国在科技竞争、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和人权问题上加大对中国的发难。

贸易协议虽然在特朗普口中是一笔“交易”,但是贸易战背后中美结构性矛盾的本质不容忽视,中美之间的博弈体现出美国对中国崛起和自身实力相对衰落的深层焦虑,包括贸易战在内的多维度冲突,终将深刻影响美国的霸权地位乃至全球政经发展格局。

换句话说,美国真正的目的是全方位的遏制中国,而这是美国所积累的对华焦虑的释放。这些焦虑迟早要释放,且甚至可以以更危险的方式释放。贸易战能以采购方式暂时平息,已经是非常温和的结果。若从这个维度看此次双方达成的阶段性协议,那么可以肯定的是美国没有做到让中国“听话”。

而对本来就处在“防守”一方的中国,无论是“打”还是“谈”,目的和诉求都和美方完全不同。中国一早亮明的态度是“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时候不得不打”,不愿打是中国追求中美关系的长期稳定,不怕打是中国对发展战略的自信和定力,不得不打是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必须坚守底线。

今天回过头来看,中国对达成协议的三大底线都得以坚守:美国同意撤销部分对中国加征的关税,谈判的目标是取消全部加征关税;采购数目虽然巨大,并非完全不可能完成;协议文本保持了平衡,并不是“不平等条约”。协议中改革措施的方向,本就符合中国二次改革开放的需要,经济结构的优化和高端科技方面的补短板,也的确要求中国更大地开放,发挥市场的优势。

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本就在加快,图为2019年中国举办第二届进口博览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展区内参观。(新华社)

进一步说,一纸中美协议,影响最为深远的并不止其中的内容细则。中美之间的博弈必然是“持久战”,中国在贸易战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风险,影响中国既定的发展路线。这份协议对中国来说,最重要的作用是让中美冲突在贸易领域得以缓解,为达到这个目标,加大从美国的采购固然会对中国贸易格局发生影响,甚至对其他贸易伙伴以及中国国产产品产生压力,但同时也能够让中美经贸关系联系更紧,防止中美脱钩,让两国冲突对美国的风险更高。

这份协议在体现中国诉求的同时,从声势浩大、甚至被认为能颠覆中国的一场战争,降级到一笔可以用采购承诺解决的交易,更突显出中国对中美关系极强的管控能力。不仅如此,中美全面经济对话重启、特朗普声称要在签署协议之后访华,这种姿态是在美国外交上是不同寻常的。这可以说是中国实现自身谈判目标的“胜利”。

世界重新认识中国

贸易战从2018年开打,到阶段性协议达成历时两年。这两年不仅是中美关系恶化、世界冲突矛盾剧增的两年,也是全球加速转变对中国认识的两年。

这种转变不仅存在于海外,也发生在中国内地,特别是对中国长期存在的自由派。贸易战之初,中国自由派曾一度占据舆论场,就着贸易战对中国的经济体制、产业政策乃至中国政局的变化作出批评,对前景的判断曾引起不小的恐慌。然而,如今看来,中国经济的确不是“小池塘”,两年的贸易战对中国的确有很多不利影响,但是并未改变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在货币和财政政策刺激都较为温和的情况下,仍承受住了巨大压力。中美贸易战能得到今天的缓和,不是对美国言听计从的结果,而是以实力为真正基础。

贸易谈判的过程,更体现出中国的的定力。美墨加自贸协议(USMCA)、美国与日本、韩国的自贸协议,谈判都远没有和中国达成阶段性协议来的艰难。反复的威胁、施压、舆论攻势之后,最终美国接受了中国的谈判思路和底线。至于中国对美国的种种承诺,大多是既定的改革措施在中美谈判的背景下有所加速,但是并不如外界所说的被迫为之,且这些措施不止针对美国,如今年1月1日开始中国对850余项商品降低关税,就是面对所有贸易伙伴。

对美谈判的强硬和对外开放的动作,让全球不仅对中国的综合实力有重新的认识,更让世界再度看到中国开放的决心。

正因为如此,贸易战下美国施压全球盟友,被要求“站队”的欧盟、日本都没有盲目跟从,而是开始寻找在中美之间合适的位置。中国和日本、韩国、朝鲜以及东盟国家关系普遍转暖,中俄两个大国合作机制走上新高度,这些进程反而得到了美国的“助攻”。

从更深远的影响来看,当中国不断加大开放、美国不断筑起壁垒,中国在“美国优先”的浪潮中用实际行动担起“自由贸易”和“多边主义”的旗帜,这种景象是意义非凡的。这意味着中国不仅在硬实力上能承受风浪,还增加了软实力或者说价值观上的吸引力,这对于中国将是历史性的转折。

输赢本只在贸易金额上锱铢必较,更关乎中美关系的大局、中国发展的机遇以及全球格局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考虑,中国在协议中的“小输”已经是“大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