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即将签署首阶段协议 2020年特朗普改变策略全面开弓
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12月31日在社交网站Twitter发文表示,他将会在1月15日与中方签署首阶段的中美贸易协议,仪式在白宫举行,中方将会派出高级别代表出席。对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将是这位“高级别代表”的报道,白宫贸易顾问、美国对华贸易鹰派代表人物纳瓦罗(Peter Navarro)早前受访时则并未确认。
同时,特朗普亦表明会在第二阶段的贸易谈判开始后到访去北京。照此来看,中美双方有可能于1月签署文本协议后马上宣布开启第二阶段贸易谈判。
第一阶段协议效益有限
中美第一阶段协议只是一个停战协议,或者说中美最终协议的过渡性协议,主要目的有三个:一是满足特朗普的政治需求,比如其中或高达的500亿美元美国农产品出口协议。这也是特朗普在选民面前的政治卖点;二是缓解中美贸易紧张关系,避免在2019年11月中旬和12月中旬继续升级;三是为接下来的第二和第三阶段谈判铺路。当然,分析普遍认为,第二阶段谈判难度更大,持续时间可能更长。
第一阶段的贸易战,美国采取的极限施压、勒索等对抗性的方式。虽然双方已经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但文本的签署和执行依然充满不确定性。而且,特朗普身边的鹰派非常注重第一阶段协议当中的执行机制,甚至认为,该机制对中国兑现承诺的要求是“强制性的”,对美国发起反击则是“单方面的”。
这就意味着,在第二阶段的谈判,美国仍有故技重施的可能。在这种形势下,第二阶段的贸易谈判必然会受到影响,更何况第二阶段本身牵涉的议题更棘手,而且关系到两个不同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更直接的碰撞。在理想状态下,双方在2020年会聚焦进出口控制、投资限制、经济制裁等技术性问题,而非纠结于增减关税的问题。
随着中美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中国也增加了购买美国大豆。根据美国彭博社和《福克斯新闻》12月26日的报道,中国进口美国大豆的规模在2019年11月达到256万吨,是10月(114万吨)的2倍多。而在2018年下半年,中国进购美国大豆的数量基本上为零。随着中美贸易谈判取得进展,中国有可能正在增加进口。
但是,除了实际的农产品购买以外,第一轮关税贸易战并没有带给美国所期待的经济效益。根据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United State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的数据,自特朗普第一次加征关税以来,从中国进口零部件和成品的企业已经支付了近400亿美元的额外税收。尽管特朗普坚称是中国在支付这些关税,但多数经济研究发现,与中国企业和消费者相比,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税负担更重。
而第二阶段贸易协议所包含的议题,比如美国提出的中国产业补贴政策、网络盗窃、强制性技术转让等问题。这些议题都触及两国核心利益以及战略层面的博弈,不但达成协议更难,而且即便达成,其中的经济效益也需要数年才能显现出来。这和第一阶段的农产品购买协议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大选年特朗普需要新的“靶子”
舆论普遍认为,第二阶段贸易谈判更难,尤其在美国大选年的背景下,任何形式的议题都有可能被过度政治化处理。双方妥协难度也会加大。不过,美国总统特朗普应该也清楚其中的难度,为了政治方面的考量,他似乎已经将矛头同时转向多个国家,包括美国的盟友,以此通过贸易战巩固自己的选民基本盘。
12月初,在中美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之际,特朗普曾提到,将恢复对阿根廷和巴西出口的钢铁和铝加征关税。他批评这两个南美国家通过本币贬值损害了美国农民的利益,并再次呼吁美联储会放松货币政策。
与此同时,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也提到,法国的数码服务税(DST)歧视美国公司,与现行的国际税收政策原则不一致。作为对法国数码税的回应,USTR提议对24亿美元法国商品加征关税,并考虑就数码税对意大利、土耳其和奥地利进行调查。
越南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特朗普政府也注意到,美国和中国打贸易战期间,越南对美出口大幅增长,填补了中国对美出口下降留下的空缺。一些制造商为了规避美国的加征关税,还将生产线从中国转移到越南。另外,中国也加大了对越南的电脑和电子产品出口。美国有人担心中国企业可能将越南作为向美国出口货物的中转站,以规避关税惩罚。而特朗普本人也曾多次提到越南是糟糕的“作恶者”,甚至称越南对美国的利用比中国更糟。
总之,中美达成阶段协议只是暂时的,并不代表贸易战结束。美中贸易紧张关系得到缓和后,特朗普政府也会将矛头对准其他国家,因为他需要这样的外部“战场”。这符合他2016年竞选时反全球化及自由贸易的策略。无论其贸易团队和哪一国谈判,都需要平衡好特朗普竞选团队和执政团队之间的利益关系,毕竟对于特朗普而言,其竞选连任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