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华态度已进入第三阶段
上周六(3月23日),习近平在访问意大利期间,中意两国签署了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历来寻求欧盟整合、“一致对外”的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Macron )当即发声批评意大利,称欧盟需要共同应对中国带来的挑战和威胁。
3月26日周二,习近平访欧之旅将开启最后一日,与马克龙、德国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ker)的会面为全程最大亮点。
欧盟对华究竟报以怎样的态度?又经历过怎样的转折?
就在习近平访问欧洲的前一周,欧盟委员会于3月12日公布《欧盟-中国:策略性展望》(EU-China-A Strategic Outlook)。在该文件中,欧盟将中国定位为“系统性对手”(systemic rival)的字眼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该文件亦提出了10点对华的建议行动,被称为“对华十策”。
上一次欧盟发布对华策略的时间是于2016年,如今仅仅间隔2年,欧盟就修改了对华策略,那么到底当下欧盟视角下的中国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政冷经热”阶段已过
冷战时期,中国与欧盟皆没有将对方视为外交发展的重点。虽然中欧于1985年签署《贸易与合作协议》,但是双方直至2007年开始才建立经贸领域的高层对话机制。随后,中欧双方的经贸关系开始迅速发展。如今,中国成为了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其中,中国已经连续3年成为了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
2016年,中国和德国之间的贸易额达到1700亿欧元,首次超越德法以及德美的外贸额,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而后,中德两国的进出口贸易于两年来不断增长,至2018年,中国与德国的贸易额达到1993亿欧元,仍然保持在德国贸易伙伴国的首位。
与此同时, 中国于近年来亦扩大对欧洲的投资。2018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多于对北美投资的9倍。而在中东欧,中国与该区域国家的合作亦呈现多领域的深化合作。
显然,对于欧盟而言,今日的中国已经是不可或缺的贸易伙伴。在其3月份发布的“对华十策”文件中,除了提及中国的发展所带来的竞争之外,实际上,亦将中国定性为“全面战略性伙伴关系”,提出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实现更加平衡与互惠的经济关系。
再回溯现代中欧关系的历史,双方由一开始的关系甚微,通过经济的交流,逐渐发展了双边的经贸关系。直至今日,虽然中欧在政治与军事上的合作依然甚少,不过鉴于欧盟与中国之间不断增长的贸易额,可以说,当下欧盟对华的关系处于“政冷经热”的阶段。
一方面,欧盟视北京为战略合作伙伴,另一方面欧盟亦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存有疑虑。上周五(3月22日),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Donald Tusk)于布鲁塞尔举办的首脑峰会上认为,中国并未对欧洲开放足够的市场,因此他表示双方的竞争并不平等,希望欧盟能够在产业补贴等议题上与中国协商。
可见,欧盟如今对中国存在著“亦友亦敌”的态度。那么中国又将怎样应对这样的中欧关系?
日韩曾经走过的路
实际上,欧盟对华关系的转变历程,与日韩等国的对华关系发展历程有相似之处。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日韩两国与中国在政治上与经济上在官方层面皆少有交集,直至90年代后,中国与日韩两国才开始发展经济上的往来。如今,中国已经成为日韩的最大贸易伙伴国。
不过,中国与日韩两国发展经贸关系的过程中亦出现一些政治上的分歧和挑战,如日本与中国的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韩国早年部署萨德的计划等皆曾令中日关系、中韩关系一度陷入低谷。时至今日,日韩两国亦愈发意识到在政治经济上与中国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对于中国而言,当下中欧关系已经走过“政经互不相干”的第一阶段;乃至迈过了“政冷经热”的第二阶段;如当年日本及韩国与中国关系一样,中欧之间也正在经历由“政冷经热”到“政经交织”的第三阶段。
如果说,在“政冷经热”阶段,两国利益远远大于冲突,那么随著双方拓展各方面合作,各类分歧便会先后发生。与此同时,当下欧盟面临内部各成员国发展阶段不一、诉求不一的情况,欧盟走到了需重新审视自身定位的历史节点,也正因如此,默克尔这几年才会备受挑战,马克龙、容克等人才会一心“整合欧盟”,统一内部意见,“一致对外”。
站在中国的角度,当下中欧双方以诸如一带一路等“对接长远发展方向来规避冲突”的做法,是值得庆幸和维持的;而当双方在怀疑与观望的过程之中,能否明白诸如“系统性对手”这类形容词之不可避免,能否建立对彼此的相互依赖性,才是正确评估中欧关系当下阶段和未来走势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