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访欧】出访重新定位中欧关系 没有战略冲突存在利害冲突

撰文: 李秀坤
出版:更新: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21日开始出访义大利、摩纳哥、法国。此次访问的看点表面上是中国和义大利将要签署“一带一路”协议,实际上却是中国重新审视同欧洲的关系之后中国高层领导人首次前往欧洲。过去“中欧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互不构成威胁”的定位,似乎已走入历史。

2018年12月中国官方公布了最新的对欧洲政策文件,此前2003年、2014年北京也曾公布相关文件。2018年12月公布的这份文件是中国对欧洲政策的最新宣示。和以往两份文件相比最大的变化是北京对双方关系的定位发生了变化。

2003年对欧政策文件称“中欧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互不构成威胁”,2014年对欧政策文件称“中欧之间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共同点远大于分歧”,2018年对欧政策文件称,“双方没有根本战略冲突,共同点远大于分歧”。从不再提“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到提出“没有根本战略冲突”,潜台词是承认中欧存在利害冲突。

习近平在罗马受到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的接待(路透社)

默认利害冲突

在这一点上,2018年对欧政策文件中有诸多涉及利害冲突的领域,北京都对欧盟提出了要求。比如在政治领域,现在北京要求“欧方应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这一表述在2014年是“中方赞赏欧盟及其成员国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希望欧方尊重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重大关切,反对任何形式的台湾独立”。

2018年的文件说,“欧方不应允许达赖集团头目以任何身份和名义到欧盟及成员国从事分裂中国的活动”,这一表述在2014年文件中是”欧方应不允许达赖集团头目以任何身份和名义到欧盟及其成员国从事分裂中国的活动。

“港澳事务属于中国内政,欧方不应干预”,“欧方也不应为东突势力以及任何反华分裂、暴力恐怖、极端宗教活动提供任何支持和便利”,这些表述是第一次出现,此前的政策文件中并未有过。从“希望”到“应”,从“应不”到“不应”,北京对欧盟的措辞强度明显提高,要求更加明确清晰。

王毅强调合作伙伴是中欧的本质,竞争难以避免,但合作仍主流,共赢才是目标。(中新社)

在经济领域,2018年政策文件说“欧盟应严格履行世界贸易组织义务,确保有关贸易救济立法和实践与世贸组织规则相一致,合理使用贸易救济措施,避免在法律或事实上对部分世贸组织成员形成歧视”。2014年的文件称“欧盟应致力于通过对话与磋商解决中欧经贸摩擦,慎用贸易救济措施,为双方创造良好贸易氛围”。

在谈到在竞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时,2014年的政策文件说,“加强中欧在竞争政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充实对话机制内容,落实相关合作文件,共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推动形成良好市场竞争环境”。

在贸易议题上,欧盟虽然对中国有所不满,但双方毕竟仍有“共同话题”。图为中欧峰会的情况。(路透社)

而2018年政策文件则指出“希望欧盟保持投资市场开放,减少和消除投资障碍和歧视性壁垒,为中国企业赴欧投资兴业提供公平、透明和可预期的政策环境,保障中国企业合法权益”,“中方关注欧盟有关贸易、投资的法律法规,希望欧方立法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切实维护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减少和消除中国企业的疑虑和担忧”。

中欧在经济产业等问题上最大的矛盾争端是互相指责设置贸易壁垒以及贸易保护的问题。北京显然对于欧盟的一些做法有了异议,因此才有欧盟应该如何、注意到欧盟做了什么等表述。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中欧的利害冲突都需要进一步化解。而承认存在利害冲突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陆慷表示,中欧双方在所有领域都保持着建设性对话,中欧互利合作符合双方共同利益。(视觉中国)

为什么不是战略冲突

这种冲突不是根本的战略冲突,这是北京为双方分歧做出的最新定性,也是表明北京在战略上无意对抗欧洲的诚意。从2003年到2014年中国对欧洲的政策文件,时隔11年才更新。而从2014年到2018年,中国的对欧洲政策时隔4年就推出了新版。这足以说明世界形势的变化让中国重新审视对欧洲政策。

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台后将中美结构性矛盾提前引爆,中国提前被推向了世界的舞台中央。如何应对重要国际力量对中国态度的变化,是北京必须考量的。北京经常用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来形容中美关系,用美国打压中国的发展来指责美国的对华政策。但是涉及到中欧关系,中国定性为没有根本战略冲突,是将所有的矛盾和分歧进一步降级化小的处理方法。

尽管欧盟也在重新评估对华关系,甚至在2019年3月的最新文件中将中国描述为系统性对手。但北京方面率先一锤定音将中欧关系定位成不存在根本战略冲突,则缓解了糟糕的氛围,表现了北京的善意和定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欧盟再将北京定义为对手无疑没有发酵的空间。这对世界其他各方如何定位对华关系起到的示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2019年3月15日,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站场,工作人员对即将开行的列车进行安全检查。当日,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从该集结中心出发,开往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为该集结中心累计开行的第2000列中欧班列。(视觉中国)

在中美矛盾持续发酵的当下,欧洲不站在美国一边,这对中国来说意义重大。持续不断拉欧盟,分化可能形成的美欧对华阵线是北京从策略上的必然选择。

当然北京将中欧关系定义为没有战略冲突并非是权宜之计。在2018年中国对欧政策文件中,北京详细罗列了要同欧洲合作的领域。贸易投资、互联互通、财政金融,科研创新、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涉及到制胜未来的高端制造业智慧制造、绿色制造、新能源、智慧网联汽车、新材料、高技术船舶等等,北京都详细列举了。

也就是说北京希望同欧盟共同发展而不是独领风骚。北京展现出的合作诚意,对未来合作道路的规划是长远的。习近平前往义大利签署“一带一路”再次表明了中国同欧盟合作的意愿,或许这个率先而行的合作会成为某种程度上北京提供给欧盟的合作样本。当欧盟迟疑是否要同北京合作时,习近平的主动外交访问是弥合利害分歧的务实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