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战|走老路挥贸易大棒 特朗普没好结果拜登能讨巧?
美国总统拜登宣布,将对一系列中国进口商品上调关税,包括芯片、电池、太阳能电池和关键矿产。除了对钢、铝和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之外,也将对港口起重机和医疗产品加征关税。
白宫称,这些调整预计将影响目前每年约180亿美元的进口。关税上调幅度最大的是电动汽车,关税从25%提高至100%;其他部分进口商品税率上调一倍,部分首次遭到加征,其中对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板的光伏电池的关税则从25%提高至50%。上述举措将在2024-2026年期间逐步生效。
此轮关税调整来看,钢铁和铝:2024年,某些钢铁和铝产品的关税将从0-7.5%提高到25%;半导体:到2025年,半导体的关税将从25%提高到50%;电动汽车(EVs):2024年,电动汽车的关税将从25%提高到100%;电池、电池组件和零件以及关键矿物:锂离子EV电池的关税将从7.5%提高到25%,非EV电池从7.5%提高到25%,电池零件从7.5%提高到25%;
自然石墨和永磁体的关税将从0提高到25%;太阳能电池:2024年,太阳能电池(无论是否组装成组件)的关税将从25%提高到50%;岸对岸起重机:2024年,岸对岸起重机的关税将从0%提高到25%;医疗产品:2024年,注射器和针头的关税将从0%提高到50%,某些个人防护装备(PPE)的关税将从0-7.5%提高到25%,橡胶医用和手术手套的关税将从7.5%提高到25%。
1991年-2018年美国对华共发起六次“301调查”,前五次以协商中止,而第六次由特朗普在任期内发起并触发了“中美贸易战”,双方互加数轮关税,对全球供应链和国家贸易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特朗普在执政期间以“国家安全”之名,于2018年和2019年援引“301条款”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拜登当选新任总统后,尽管他多次声称“考虑削减对华关税”,但迟迟没有采取实质行动,依旧坚持特朗普时期的大部分关税,而随着美国大选临近以及中国电动车畅销国内外,为了政治利益,拜登政府又开始打起了关税的主意。2月,拜登政府发布声明,宣布将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阻止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中国网联汽车和卡车进入美国市场。4月拜登正式启动对中国造船业的“301调查”,宣布将对中国钢铝征收三倍关税,同时不断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话题。
如今,再次挥起关税大棒打向更多其他领域,毫无疑问,新一轮中美贸易战已经开启。
这显然更多是基于选举临近的政治诉求。事实上,在拜登政府宣布之前,拜登和特朗普就已经很卖力的在表演——上演一场比谁对中国更“狠”的关税口水仗。拜登政府之前就传的沸沸扬扬,要宣布对中国新能源汽车挥舞起关税大棒,将税率从25%提高至100%。而特朗普不甘示弱,立马隔空喊话:如果他还在位,那税率就得翻倍到200%!
但是搞笑的是,在中美如今的形势下,中国电车本来就没怎么对美出口。2023年中国纯电动汽车的出口总额较前一年增长了70%,金额达到341亿美元。最大的出口地是欧盟,2023年购买了价值134.6亿美元的中国电动汽车。中国乘联会数据显示,欧洲市场占中国汽车对外出口的38%,远超其他任何单一大洲。
而出口到美国的电动汽车总额只有780万美元。也就是说,中国电动汽车仅仅凭借25%的高关税就已经被美国阻挡在外了。电动汽车对美出口近乎为零的现状,让这所谓的“关税壁垒”如同虚设。所以说,这就更像是特朗普和拜登为了选举的又一场演出。
如果在产业本身维度看,中国电车的海外市场战略早已不再单一依赖美国。中国不仅在电动汽车产业链上形成了无人能及的规模优势,更在光伏等清洁能源领域牢牢占据了全球领先地位。美国此举,非但未能遏制中国,反而暴露了自身的焦虑与无奈。
关税是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典型体现。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美国此次加征关税,无疑是在逆全球化潮流而动,试图通过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产业。然而,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保护主义措施最终只会害人害己。
拜登政府似乎认为,提高关税是保护美国汽车巨头的最佳手段。但这样的做法,真的能够增强美国汽车业的竞争力吗?恐怕结果恰恰相反。在全球化的今天,封闭和保护主义只会让一个国家失去前进的动力。美国此举,不仅无法挽回本土汽车产业的颓势,反而可能让美国汽车业在自我封闭中逐渐失去斗志,最终走向衰落。这种“担忧”和“保护”的做法,实则是美国汽车业自乱阵脚的表现。
从经济角度来看,加征关税对美国自身并无益处。特朗普时期加征的对华关税,已经让美国企业界苦不堪言。大量美国进口商和消费者不得不为高昂的关税买单,导致物价上涨和生活成本增加。如今,拜登政府再次挥舞关税大棒,无疑是在重蹈覆辙。
此外,美国政府的这一举动也忽视了市场规律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品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靠的是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优质服务。美国通过加征关税来阻碍中国产品的进入,不仅无法改变这一事实,反而会促使中国企业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