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图塞: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反对“人道主义马克思”

撰文: 01哲学团队
出版:更新:

保卫马克思”的信念

路易.阿图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École normale supérieure),这所大学是很多当代法国哲人的摇篮。他于1940年被召入伍,期间曾被德军俘虏,回国后完成硕士论文,于1948年加入法国共产党,而这个决定对于他的思想来说,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当时法国共产党正被一股“官僚式的马克思主义”笼罩, 一边是斯大林的教条主义,一边是马克思式人道主义。阿图塞最广为人知的著作《保卫马克思》(Pour Marx/For Marx),正是针对当时法国共产党思想的抨击。

路易.阿图塞(Louis Pierre Althusser)

阿图塞在《保卫马克思》中试图将各国的马克主义实践整合,提出一套解救方法。他甚至视毛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的唯一出路,又对中国文化大革命提出异于常人、采取倾向辩护的态度,而忽视流行的将之视为“十年浩劫”的批评。这点使他差点被法国共产党退党,也是颇为后人诟病之处。

巴迪欧|数学作为哲学思想的条件 试图呈现的“存在之为存在”

据说阿图塞十分关怀自己的学生,而他的学生大多成为当代法国哲学界的重要人物,例如著名的哲学家巴迪欧(Alain Badiou)、洪席耶(Jacques Ranciere)、巴里巴(Étienne Balibar)与马舍雷(Pierre Macherey)。

洪席耶:感性分享 - EP98

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

阿图塞并不认同马克思青年时期的思想,尤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述的。他认为到了后期马克思的著作,即《资本论》,才采取科学的理论方法,阿图塞尤其强调这个科学面向。

“意识形态(ideology)”于今天是一个常用的术语,阿图塞亦是为之奠定理论的重要一员。早期当“ideology”一词被提出来时,它本来指的是一套对于意念(idea)的学问(logic),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才将“意识形态”这词跟政治与生产关系连结起来。而到1969年阿图塞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才将意识形态理论套用到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包括社会、文化、宗教、教育、家庭层面等,他以结构主义阐明了当中的再生产(re-production)的关系。

阿图塞《意识型态与意识型态国家机器》(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Verso Books)

反对“人道主义马克思”

二次大战后,存在主义在法国占据著主流的地位,存在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行动。这反映在政治上,存在主义思想家例如沙特,便积极鼓励个人要“介入”(engagement)政治和社会,希望可以解放在资本主义底下惨遭异化(alienation)、被制约的个体。由于存在主义始终把焦点放在人的解放,所以当时存在主义被认为是一种人道主义(humanism)。而由于沙特晚年热衷于马克思主义,甚至曾经说马克思主义可能是最不可能被超越的哲学,所以沙特存在主义式的马克思主义又跟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György Lukács)的思想大有合流之势,在法国形成一股强大的马克思主义式人道主义,一时之间,不少存在主义哲学家、天主教徒等都在谈论马克思主义如何关注个人,带领人们解放自己和重新发现自己的本质等等。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资本主义下的物化社会

阿图塞很快就发现,过份强调人的解放、人的本质的重新发现、解放与占有等面向,很容易使马克思主义滑入抽象的唯心主义,因为这标示著人们要谈论抽象的人的本质,但对于何谓人的本质根本是众说纷纭:存在主义者认为是自由,基督教徒认为人是上帝的肖像,理性主义者认为是理性。阿图塞拒绝这些对人的抽象规定,他指出马克思伟大的洞见是:不再由人出发去解释人,而是由人以外,构成人的各种物质的条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来解释人。所以,对于马克思而言,要探讨甚么是人,就要越出人之外,到人的社会条件和这些社会条件所组成的结构出发。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提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重要概念,以此来解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资本论》:悖论性是理解《资本论》的核心 但却最为人所忽略

马克思认为,要理解人,一定要把人置于社会之内来考察,所以他提出︰一个人无非是他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例如若有人问你是谁,你会回答你是某人的父亲、某公司的员工等等。若然离开了所有社会关系,你就根本不能设想自己是甚么。如此说来,一个人就是他受到整个社会结构所指派到的那个位置。以学生为例,“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社会位置,任何人处于这个位置,就可以宣称自己的是学生,进而言之,社会关系保证了一个人的身份定位。阿图塞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社会观点,对一切人道主义对人所作出的抽象的、甚至是近乎空想的规定作出了有力的批驳:人的社会位置和社会属性比起上述所谓自由、理性、良知等抽象的规定来得更具体。

阿图塞《保卫马克思》(For Marx)(Verso Books)

阿图塞的第一与第二次死亡

哲学家的私生活总是比他们的学术更引人关注。阿图塞在1985年的回忆录中,提及一件令他“死亡”的事——1980年的杀妻事件。不少评论认为阿图塞一直以来处于精神不稳定的状况,1980年因杀妻事件才受到正视。杀妻后,他因精神崩溃而无法进入司法程序,以至审判最后无法进行,最终被驳回。那次的杀人事件,似乎是阿图塞在毫无自觉下造成的。人们称1980年是阿图塞的“第一次死亡”,因为他在这事件后淡出了学术界,在精神病院受监护。到他1990年正式去世时,才是他的“第二次死亡”。虽然他于“第一次死亡”后淡出,但他学术影响力一直不减,多年来他的作品仍不断被翻印、再版,更有人整理并发行他翻前未出版的讲义。

虽说他的生平总笼罩著一种不稳定性,然而,他膝下弟子却成为了思想界的巅峰,包括傅柯、德希达、洪席耶、米勒、塞荷、巴迪欧等等,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大师们。

阿图塞自传——《来日方长》(The Future Lasts Forever: A Memoir)(The New Press)

延伸阅读——阿图塞的幽灵:回顾阿氏的意识形态理论遗产|方川明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载《香港01》App ,按“+”号加入《哲学》抢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