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东美:为山观水皆良喻,不与物违真道广

撰文: 黄文鹏
出版:更新:

《易经》是中国思想的起源,除了孔子为《易经》作注解外,道家也承袭了易经的宇宙和天人观。《易经》的内容繁多,四库全书收录大该约九千多本,是十三经中内容最多的,而虽早在千年前它就被儒道两家诠释过,但其话语权仍未被朝野和学府垄断,相反地在民间依然蓬勃发展,成为各家杂派都可取用的资源,也成为了传统中国文化的基石。

 

《尚书》则是中国最早讲述政治、伦理原则与告诫君王的处事之书,也是了解上古时代尧舜禹汤等政治事迹的重要资料来源。〈洪范〉是尚书里头的其中一篇,内容主要分为九个概念,是为(一)五行,(二)敬用五事,(三)农用八政,(四)协用五纪,(五)建用皇极,(六)用三德,(八)念用庶征,(九)向用五福,威用六极;以上九大范畴,内容包括了从创生天地元素到日常生活规范,乃至建立王朝、人之生死祸福。其中以君王统治之原则为皇极构成了世界创立到死后彼世之枢纽,表达了一种政治理想,此为大中至正之道。

 

方东美先生的思想体系当中,最看重的是《易经》的“生生不息”与《尚书》洪范篇中的九畴概念,他结合了两者,诗意地创新诠释了儒家精神,把人的生命从相对单调的道德伦理规范中解放出来,展现儒家活泼的生命情调。

 

有机中国思想

 

后世研究方东美的学者,常常把他一生的哲学思想总结为机体宇宙论,这跟西方怀德海派(Alfred Whitehead)的学者的思想有部分相似,但因其根源是不同文化脉络,故不是全然可以互通。方先生在谈论中国哲学时,采用了“有机”的说词。这当然不是自然生长无农药的蔬菜粮食,而是指向了“活泼的生命”这一蕴意。近代学者逐渐把中国思想改造成相似于西方学科的分类时,缺点也显现出来了,就是切割了中国传统思想本来是一体的概念。

 

古人在无现代科学辅助下,对自然事物的认知除了观察外,另一个方式就是透过联想。联想天地、气候、地理、器物到人事等,并且把这些实际存在的事物加上自己的想象,统合出一种形上思想,古人认为这就是天地运行的规律,也同样符合政治人事等,两者没有隔阂。近代研究中国思想的学者以西方思维为基础,再划分不同学科范畴时,很明显不够精确于古人本来的思维。因为各面向之间已经揉合西方思维发展出各自独特和新的一面。那个完整的“体”,已经在交叉比对中被模糊了。但古人的思考只有由“体”阐发了生活生命之种种,有鉴于此,方东美先生认为应该演化出两种思维。

 

远古思维到儒学最初样貌

 

方东美先生观看《尚书》,认为远古的中国醉心于诗歌、神话和宗教而非哲学。而在现代,这些传统的思想留给后世两种不同的思维形式以及诠释空间。其一是五行说,此是类似科学的天地构造理论,后来被汉代董仲舒等人发展成“灾异谶纬”说,方先生认为这是对原初儒家的歪曲和僵化;另一个是皇极或大中所体现的象征性,此种思维方式从祭祀上体验进入,祭祀祈求上天降福,但是现实上的政治腐败和不断的战争,使得宗教虔诚退化而人文理性开始觉醒,这是“天命糜常,维德是辅”(注一)想法的开端。胡适先生也观察到这点,他把该观点转向于现实上的政治正名说,开出一条科学实证之路。而方东美不同,他认为这点觉醒了普遍道德理性,透过周文王的努力,反思道德种种概念,进而达到更高层的伦理文化,也是就是原初儒家思想的原型与理想。

 

(注一:这句话出自于《尚书》,大意是上天不是永远帮助祭祀祈求的人,而是只会帮助拥有德行作为的人。)

 

《易经》的三种解释

 

上一段我们看到了《尚书》传达的思想脉络,接著我们来看方先生思想的另一主轴《易经》,看先生认为它为儒家思想带来怎样的思想养分。

 

方先生认为对于《易经》的六十四卦之理解有三种解释方式与进路。也就是卦对这世界诠释哪几方面,又或者说可用那几种方式去看待卦象。

 

(一) 事实解释。此种方式便是以常识解释,了解易经所提到的器物,从日用品、营养食物、植物和动物。

 

(二) 物理解释。此是了解古人关于天体与随著时间变化的宇宙现象、土地的地理地质和气象气候方面的看法。

 

(三) 人文解释。存在著一种人类觉醒的意识,其意识到统一的社会生活和统一的道德福祉。所有人类个人既不是驱使和统治的对象,也不仅仅是施舍仁慈与恩惠的对象;人类内心深处存在著一种真实地和有价值的道德良心,一种对于尊严和人格平等价值的敏感。

 

易之哲学的四种形式

 

方东美先生认为孔子继承了上述的远古传统,便把易经从历史记载转变为哲学思想,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直到汉代才见清晰的面貌。方先生观察到《易经》也有四种表现形式:

 

(一) 关于生机的自然新哲学观。此不是像物质元素和物理过程的机械秩序,而是渗透著生命的一体动态流行。自然世界的自然是创造天地的动力,驱使万物共享生命的完成与圆满。

 

(二) 去激赏有生机的自然基础上出现了人类生命中原有的道德之善。这与希腊式的美善相似,同样构成了独特的人格。这是由孔子率先提出,然后在〈象传〉中系统化,以象征方式来强调伟大之人的道德成就。

 

(三) 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普遍价值论。至善或绝对价值的形式同化了一切流行于整个宇宙中的相对价值等级。这是《系辞传》中的主要观念,也是《周易》全书大纲的重点所在。

 

(四) 在个人创造性的基础上,自然与完美的人性融合,而至善在宇宙的范围内获得圆满。孔子完成了这种价值中心本体论,这是儒家哲学最高成就。

 

孔子的阐发

 

方东美先生认为孔子紧密追随周公的脚步,将人类生活的宗教涵义赋予了神圣的礼仪活动,这种活动被视为内在表达了对绵延的宇宙与人类生命的崇敬。孔子保留了舜创立的庄严祭祀上天的宗教制度,且根据纪载,舜的人格也很伟大,方东美先生认为这产生了德治的性质转变,还产生了“民为邦本”的观念出现。强调人民对于国家存在的重要性,并倡导渗透于社会道德与精神民主制度的一种互利的仁心,进一步的实现了对生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福祉。

 

方先生的思想视角

 

上述简论方东美先生的思想,可能有些读者会有些昏头转向。他看似经常展现某种态度,譬如呼吁人的内心要能开放,让中国思想与生命相融。《中国哲学精神及其发展》一书是先生一生研究中国哲学之精华所在,若读者对上述的传统经典有稍微涉猎,或是对传统中国思想有一些了解,那么方先生是一个很好迈向深入思想的指南。就算不同意方先生的看法,也能借此认识到主流之外,诠释中国哲学的方式。

 

传统中国思想并非擅长以知识去传授思想,反而是透过文学绘画等艺术,以及比兴、寄托等艺术手法去表达对于宇宙人生的感悟和思想。当被儒家济世的思想所感动,进而也想跟著去实践时,别忘记儒家不只政治教化这一面,仍有对于生命快乐的感受。这表达了人生的实践更重于知识上的了解,且不排斥与其他种生命的互动,如此的儒家是活泼生动的。

 

孔子的理想是在于“与民同乐”,而非总专注于朝廷政治和谐与进步的。方先生在西方世界也很有名,除了他本身精通多国语言与各国哲学思想外,讲出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并对其他学科还能够有所启发,如诗词、艺术、宗教等,其影响力是广阔深远的。方先生的儒家精神,我们称为生命情调,以一位学者所形容此种情调道:“生命所持的态度表现,忧患人生,又热爱生命;既严肃执著,又豁达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