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命题与数学 - EP33
既然一切知识都是感性和知性的结合,康德接著要处理的就是那些和经验相独立的科学知识,例如数学。
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
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命题。命题又有两种,一种是综合命题(synthetic propositions),一种是分析命题(analytic propositions)。综合命题即主词的意义(meaning)并不首先包含谓词的意义。例如“明仔是个好人”,“明仔”本身的意义并不包含“好人”的意义,我们是通过经验得知原来明仔是个好人,可能是由于明仔常常帮帮别人又有礼貌的关系,我们把“明仔”和“好人”这两个概念综合产生出“明仔是个好人”此命题。而当你告诉别人“明仔是个好人”,别人也可以有知识量上的增加,再回头问你“原来如此,他怎么好呢?”
另一方面,分析命题则是命题中的主词意义已经包含谓词的意义,例如“四脚生物有四只脚”“一公斤绵花跟一公斤铁一样重”等等。如果明白“一公斤绵花”和“一公斤铁”的意思,你就不用真的去量一量,你也知道此命题必定是真。同时,知道了这些命题你也不会有任何知识量上的增加。
先验与后验
在传统哲学中,“分析命题”就是“先验的”(a priori),“综合命题”就是“后验的”(a posteriori)。因为先验命题不依赖于经验,用休谟(David Hume)的说法,分析只是概念上的关系,和经验世界无关。而传统哲学也认为“综合命题”的唯一来源就是经验,即只能通过具体的经验来获得与验证,而由于经验世界是偶然的,并不具有概念分析的必然性(例如“一公斤绵花等重一公斤铁”必然真,是分析命题,但“明仔是个好人”并非必然真,只是在当下的历史情况中它表现为真),“综合命题”没有必然性,其真假值也非恒定的。因此,传统哲学的知识论中只有两种命题,“先验分析命题”和“后验综合命题”。
但数学命题究竟是“先验分析命题”还是“后验综合命题”呢?用回康德的例子“7+5=12”,究竟是“先验分析命题”还是“后验综合命题”呢?
数学知识是绝对的、恒定的,即不依赖于经验世界,那应该是“先验分析命题”,但如果那样的话数学命题就不会增加人类的知识量。另一方面,数学知识的真假是绝对的、恒定的,也不是通过经验获得的,所以也不是“后验综合命题”。
康德提出的第三种命题类型——先验综合命题,消除了以上的问题。数学对康德而言不是分析命题,因为研究数学能确实地增长知识量,为人类知识提供新资讯。另一方面,数学命题也不是“后验综合命题”,因为数学的真假并不需要经验世界的验证。康德突破了传统哲学的局限,提出了“先验综合命题”,一方面,数学的真理不是分析出来,不是明白了主谓词的义意就能判断真假。
比如说,“三角形内角和是一百八十度”,你可以明白“三角形内角和”这个字的意义,也明白“一百八十度”的意义,但你不一定说知道两者必然的关系,你需要实际的计算,才可以综合起两者的必然关系,因此,数学命题并非分析命题,而是综合命题。
同时,“三角形内角和是一百八十度”,是恒真的(在欧氏几何中)、是不用经验就能判断真伪的命题,正如你并不需要见到每个三角形都去量度一下内角总和才能说“这三角形内角和是一百八十度”,所姒,数学命题并非后验,而是先验命题。因此,数学命题是先验综合命题。
数学研究的是什么
数学命题又不是基于经验世界、描述经验世界。但根据康德,数学作为科学知识,其描述的对象又必须和感性相关,因此只有一个可能;数学研究的就是先验的感性形式,即时空。
【读者可能会发现,以非欧几何为例子不是单纯在解释康德,而同时也对康德的理论提出疑问。康德的时代并没有非欧几何,数学对空间的理解也只局限于1-3维空间,因此与我们的三维空间感同步。但当三维以上的空间,这些“超越于”我们能直觉到的空间被计算出来后,康德的理论应如何回应?是否需要扩展我们可能的感性形式,扩展我们对感性形式的理解呢?】
之前我们已解释康德认为时空是人作为认知主体的纯粹感性形式,而此形式并非“存在于经验世界之中”,而是人的必然认知机能本身。因此,数学,例如几何学,研究的就是这个本身独立于经验世界的形式,但由于这个形式本身就是人类的感性形式,因此虽然数学研究的并非具体的感官对象,但它也没有离开感性。而又由于数学是研究时空作为纯粹形式的必然属性,而非偶然的经验事实,它又具有了如“分析命题”一样的恒真性。
由此,康德完成了它的知识论,即把一切合法的知识都规定为“在感性范围内的知性运用”,同时把一切旧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如自由、灵魂、上帝等等“超感性对象”踢出合法知识的范围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