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为了教育(一)教学观,首先就是一种哲学观|曾瑞明

撰文: 曾瑞明
出版:更新:

【01哲学编按】去年曾瑞明以【关于爱情的自言自语】的二十一篇文章,讨论过爱情的各个方面。这年,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曾瑞明再为我们带来全新专栏【哲学为了教育】,探讨教育于当今时代的意义。

写在前面

有幸成为教师,亦成了人生的重要身份。也是一个读哲学的人,却从来不敢自称哲学家,但仍敢自称老师,是因为物以罕为贵,还是我们不敢成为罕见的人吗?于是,哲学就是哲学,老师就是老师,生命中两个向度分隔了。

无论如何,一直将哲学跟教育的关系,念兹在兹。心中它们最直接的关系,当然是教育哲学(philosophy of education)了。哲学无所不包,是因为所有第一序(first order)的探讨,她都可以用第二序(second order)的层次去反思,甚至这种反思也是可以被反思的。教育学的第一序探讨,又怎会逃得过哲学第二序的拷问?

不过,每个学科都有核心,有边缘,而教育哲学并不是哲学的核心。我在哲学系从未上过教育哲学的课;在教育学院虽然有哲学系老师兼教,但可惜,在读哲学必然是读知识论、形上学和伦理学的年头,我根本对教育哲学不屑一顾——保持可能性在任何年岁都是重要的。

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水火不容,一争高下,还是分久必合?

读哲学有一个历程,当年面红耳赤,捍卫什么分析哲学 VS 欧陆哲学的壁垒,也已变得不重要。我亦成了老师多年,并且再没有任何拿取学位、出版、升迁的压力,读哲学的目的会是什么?还读下去,必然是因为它跟我们生活联上了。我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成份是教育。我们在教,就不甘于盲目,思考成了必要的事。但如果我们为思考而思考,则会跌入干枯之境,若经验能跟理论结合,就最好不过了。

我满怀期待地再翻开教育哲学的书藉,去反思我们在教育当中遇上的真实问题。这年头是不讲理的年代,权贵鼓励老师说“不知道”,面书最好只贴饮食照,哲学也成了我们抵抗的利器。我们能思,这样我们才是老师。希望这一年,能顺利以十二篇文章和读者进入教育哲学的世界里,重新再问:教育是什么,教师应做什么。

哲学为了教育?

苏格拉底和孔子是哲学家还是教育家?不用分得那么细。作为西方哲学之父(虽然他没有任何 publication)苏格拉底,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pedagogy),可说是提问技巧(questioning skill)的宗师。但技巧没有了底气,恐怕只是花招。苏格拉底不只在智性上如牛虻一样,他还能改变人们的灵魂,最终才得到茶毒雅典年青人的“罪名”。

【无睡意哲学】苏格拉底:无知之知 - EP09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则好像“口水多过茶”(话太多),只是不断跟对手对话。不过,学者 DK O'Connor 的文章〈苏格拉底作为教育家〉(Socrates as Educator)(收在《A Companion to Ancient Education》一书)指出,那种对话和发问方式,其实也是一种被古希腊青年模仿的对象。历史学家色诺芬(Xenophon)指出苏格拉底其实用行动多于语言影响他人;剧作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则更创作了一个动词“socratize” ,去描述那些在雅典奇形怪状的人,他们长发,又饿又野,还拿著棍棒的,像个禁欲者。这些描述都强调了苏格拉底的行动面向。

苏格拉底老是和人在辩论,他会问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比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勇气,虽然大家都被他问得张口结舌,却好像明白了什么。不过,苏格拉底反诘法(Socratic method)不只是现代学校观课表中的“教学技巧”,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跟主流和常识闹别扭的态度。好型,但苏格拉底就是被“主流民意”杀死。也许,这种状况的人从来做不成老师,但他是在做教育,而且是以一种最有魅力的方式做。

《A Companion to Ancient Education》

而在春秋时代的鲁国,孔子提出“仁”来把握周礼的核心。他看重的是古典教育,但他的教育方式,却是生活式的。他会批评学生宰予昼寝,也会跟学生游六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他生活著,也是让学生模仿,在〈公冶长〉中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好学,一定不能只说不做,叫人关心时事,而自己报纸也懒看。在〈学而〉篇孔子讲“学而时习之”,“习”不是温习,而是实践。“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从”和“改”,也是行动,我们根据“师”的行动来行动,不也是一种模仿?

教者的言行一致,好让学生模仿,今天已被什么“教师中立”的言论掩盖。可笑的是,今天的伦理学家作为伦理学家,也并不一定道德高尚。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施瓦茨戈贝尔(Eric Schwitzgebel)更在《Philosophical Psychology》发表了一篇名为〈伦理学家会偷更多的书吗?〉(Do Ethicists Steal More Books?),说伦理学的书在大学的失窃率是最高的。伦理学家教授道德理论,而不是教我们做人。哲学由一种可以被模仿的状态,也本来是教育的功能,变成了一个学科。

瓦茨戈贝尔(Eric Schwitzgebel)

今天说“教师中立”,不得影响学生半点,可以说是任意地扭曲了“教育”的意思。其实,教育就是塑造,让他人模仿。哲学曾扮演这角色,惜今天只重智性。但今天仍推崇苏格拉底,亦可反映我们期望哲学仍是要有血有肉。早些年李天命先生也常说“哲学衰微哲道生”,哲道,大概也是让人可以行在其中,可以模仿的大道,而非曲折的羊肠小径。

哲学观影响我们如何教

作为教师,带著不同的哲学观入教室,教学会否变得不同?性善和性恶论是我最喜欢说的例子:抱持前者会否把学生视为人,著重尊重和沟通,而信奉后者则把学生视为控制对象?不少教师的确视学生视为万恶不复,黑暗一片,而忽略了学生跟我们都是人,是平等的,我们只是放大了他们的一举一动。巴西教育家(也是哲学家)保罗・弗雷勒(Paulo Freire)在《希望的教育学》(Pedagogy of Hope)一书也指出:

“那些从事批判学习的,知道他们老师是持续地在获取新的知识,而这新知识并不能单单传达至学习者。同时,只有在真正学习的脉络,学习者会投入于持续的转化,并透过此成为真正的主体,和老师平等一起,去建构和再建构那些他们被教的东西。”

知识也并不是由老师“授与”,而是可以师生一起建构。

保罗・弗雷勒(Paulo Freire)《希望的教育学》(Pedagogy of Hope)

直到今天,我们仍多么歌颂孔子问曾点之志。《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说话了。这是儒家教育的精华,而不是盲从或无条件服从权威。《论语》和我们后来认识的、恶形恶相的儒家很不同?对,这当然也要回到儒家的哲学是什么的学术探讨了——大儒周敦颐也说过:要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

以上说服了大家教育哲学是有意思的了吧。那么,下次再跟大家介绍古今教育哲学的同异,我们会看到哲学如何塑造教育哲学。

关于爱情的自言自语(前言)|曾瑞明

《01哲学》,哲学入门,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逻辑。
立即下载《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