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情的自言自语(前言)|曾瑞明

撰文: 胡雅雯
出版:更新:

2018年曾瑞明完成【谈恶不作恶】系列连载,2019年他将会为我们带来新系列【关于爱情的自言自语】。在本篇系列前言中,他从哲学起源的古希腊,如何区分欲爱、博爱与友爱谈起,打开这段爱情哲学的历程:爱虽没专业资格,也没毕业证书,却也有了解跟不了解,透澈与不透澈之分。

作者|曾瑞明

 

据说,修读爱情哲学是大学生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不过,更多人选了逻辑课,学懂了一生都没有再用得上的自然演绎法(natural deduction)。

据说,教爱情哲学的老师,会有女孩子仰慕。就像某位存在主义哲学家,其貌不扬,都有无数女人在其身边团团转。

请别太多幻想。很多读哲学的,都以为哲学可以帮助他们找寻人生意义,但结果却发现人生最没有意义就是每天读那些要读三十几次才明一点点的哲学文章。大二想转系,可最后还是毕业了,终身有“被骗”的感觉。

 

人生就是这样。我们不是知道哲学是甚么才读哲学,而是读了哲学才知道哲学是甚么。也许,我们不是知道爱是甚么才爱,而是爱了才知爱是甚么。

知道了,不期然就胡思乱想。

哲学和爱情,有甚么共通点,要放在一起?

别告诉我,爱情要反思。爱情是盲的。

别告诉我,爱情要理论。爱情是实践的。

别告诉我,爱情要专家。爱情只要赢家。

错了。

为了这专题,我努力研读各类型关于爱情的哲学讨论。爱情的感觉也许是盲的,但爱可以是一种有根有据的评价活动。爱情是要理论的,它将我们纷陈的经验组织起来,并照察我们看不到的精彩。爱情不只是获取性的,也有最遥远的距离看芸芸众生的爱。爱虽没专业资格,也没毕业证书,却也有了解跟不了解,透澈与不透澈之分。

自言自语,自我反思。

是为前言!

 

【今年曾瑞明于01哲学连载“谈恶不作恶”系列专栏,谈到恶到最终亦是爱的问题,读者可以回顾专栏

 

甚么是爱 ?

任何经典的爱情哲学课,都会提到这几个名词︰eros(音译为爱罗斯,一般译欲爱)、agape(音译为阿加佩,一般译博爱、圣爱或神爱),还有 philia(一般译友爱)。这三个字是西方“爱”一词的不同重要面向。认识它们是甚么意思,当中有甚么关系,对我们了解之后的讨论会很有帮助。

欲爱常常被看作是一种激动的、强型的欲望,性欲当然就是最引人入胜的。但欲爱虽称为“欲”,但也不一定只停留于欲。我看到一个金发美女(染发的!),很爱她,充满欲念──是否必然仅止于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会饮篇》(Symposium)指出,我们的爱并不只停留在肉体,我们会有一共同的欲望,去追求超越个人的美。这种超越的美在理型世界,也即我们追求的是美本身。金发美女不理我,不爱我──不要紧。我只追求在她身中展现的美。

 

柏拉图《会饮篇》(Symposium)

 

不过,柏氏的 eros 跟我们当今的理解实在相差太远了。我们的 eros,就是情色的爱(erotic love),是现世的、肉欲的、暂时的。当中必然牵涉爱者和被爱者的相互吸引。在爱欲里,我们总是感到欠缺的,贫乏的,主要台词为︰“请给我”。

Agape 则是一种普遍的爱,也是一种被认为“最高级别”的爱。不但是人对神,也是神对人,是一种无欲无求,无私付出的大爱。这种大爱不会理会被爱者的特质,不需与我有甚么特殊关系,不管这样爱是否愉悦──只管爱,主要台词为︰“我给予”。

Philia 一般会被理解为友谊,或兄弟之爱(brotherly love),不能单向,一定是要双方共同意愿下才能发生的。这种爱也被视为最好的爱,因为大家都是为了对方的好,互相给予。

甚么爱都说自己好。这几种爱到底有没有高低之分?你说友爱最互惠我说神爱最无私(他说欲爱最神魂颠倒)。又这三种爱有没有共通点?友爱欲爱关注快乐和愉悦但大爱说不必理会。爱有很多种或许是常识,但如何评鉴、分别它们则是严肃的(但也是有趣的!)哲学讨论。

 

四种爱

著名作家路易斯(C. S. Lewis) 在《四种爱》(The Four Loves)就爱有不少启发性的诠释。对!路易斯就是《纳尼亚传奇:狮子・女巫・魔衣橱》(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的作者。这本小书语言平实,语调温和。作者是基督徒,却条分缕析,除讨论我们上述的三种爱,还有家属至亲的自然之爱(Storge)。

 

路易斯《四种爱》(The Four Loves)

 

最重要的,是他在书中区分了赋予的爱(Gift love)与需要的爱(Need love)。当我们努力工作,为的是子女和后代能有更多生活可能性,或者物质满足,这便是一种赋予,是爱。我们需要伴侣的安慰,需要他/她们的身体,这也是爱。

词人黄伟文给陈奕迅《低等动物》写的词,就是一种“需要”的爱,是否真的很“低等”?︰

寂寞汹汹 所以爱上你指尖 须根需要觉得 像被谁驯服过

欲望狠狠 所以爱上你肌肤 体温需要记得 亦被承受过

为谁亦能动心 请不要笑我太低等 热情自然亮灯 渴望难自禁

 

赋予的爱会比需要的爱伟大吗?后者是否低等?甚至不是爱?路易斯正想指出不是。一味讲赋予,可以是一种变态。也从无人谴责小孩子依赖父母,对父母有需要。低等与否,个中玄妙在哪?

需求会带给我们愉悦,但在评价活动中,我们的心也能感到愉悦。路易斯他提出了一个概念,叫评价性的愉悦(appreciate pleasure )。一个优雅的人去品一杯红酒,他可以饮,也可以不饮,只是欣赏一杯酒的质感、香气──这跟一个酗酒的人不一样。那不是纯粹的欲,也有评鉴的成份。纯粹的欲没甚么话可说,也不由我们控制,你为甚么不口渴,但你会质疑一个人为何会对美丽的景色视而不见。当然,“为谁亦能动心”这么滥的确会被质疑“低等”,因为可能欠缺了评价的活动。

 

路易斯(C. S. Lewis)

 

路易斯不否定爱当中可有愉悦,但他也问爱一定要跟愉悦挂勾吗?苦恋,故名思义是苦的,可以算是爱吗?有些人认为爱一定要为被爱者的幸福著想,但小朋友爱父母何来有种念头?爱跟愉悦没有必然关系。因为有一种爱叫欣赏的爱(appreciative love)。他这样区分几种爱︰

 

需要的爱是我们由自身的贫乏对上帝的哭求。赋予的爱是求服务,甚至去为上帝受苦。欣赏的爱会这样说︰我们感谢上帝你那些给我的荣耀。需要的爱是我们向女人说我们不能没有你。赋予的爱是希望给她幸福,舒适和保护──可以的话,会是财富。欣赏的爱凝视、屏息而待,沉默的。狂喜于那神奇存在,即使那不是给他的;即使失去她也不会完全地沮丧。会相信有过这经历,比从未遇上她好。(作者自译)

 

爱一个人,你希望他/她存在,并在当中感到快乐,恨则相反。但是我们也能将爱默默藏在心底,没有得到甚么,没有满足甚么,只是觉得遇上他/她,比不遇上好,仅此评价而已。看到这里,你感动吗?拍拖、性爱、婚姻都不过是其中一些体会和表达爱的方法而已!

路易斯也提醒我们爱往往混合在一起,我们却往往喜用杀人刀把事情分割!有趣的是现代一些关于爱的讨论里中的确不喜将爱跟愉悦连在一起,反而会和价值挂勾。这样做的动机是想找出一个公因数。情爱有很多种,爱男爱女爱猪爱天地爱众生,但全部牵涉价值判断。然而找出公因数不等如我们对爱的理解加深。正如找出不同人种的公因数(有理性、有语言)不等如我们认识亚洲人、非洲人、美洲人多了。哲学家阅读非哲学家的作品,往往看到自己的盲点。

今天,我们就是不懂爱(未必是不懂去爱),要么以为爱必定是无私,要么将爱贬为自私的欲。路易斯难得的将爱的欲和评价两个元素把握住的人。以后的讨论,你会看到哲学家为这两元素争持不下。但我们学到的,你有甚么爱的概念,你就只能怎样爱。多了解爱的概念,你的爱或有更多可能性。

 

 

 

《01哲学》,哲学入门,深入浅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逻辑。
立即下载《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