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日与夜.奥利斯】比193再多5公分的自信 何必拘泥传统标准

撰文: 袁志浩
出版:更新:

多元世界下,无任何事可再以单一标准衡量,如外号“193”的艺人郭嘉骏以“收视(率)只得(计算)几百部电视机”,反击曾志伟就传统收视率的批评。事实上,好些“传统标准”早已不适合用作评定成败,却总有人执着“传统”,聊以自慰。
“193”这份自信,赢得不少掌声;而比193还要高5公分的乌克兰籍守门员奥利斯(Aleks)拥有同一份自信,这位港超标准流浪外援既不迎合大众“标准”,又不合符球迷一贯对“流浪”球员的印象。
那又如何?他很清楚自己的路:“只要灵魂充满快乐,就无需追求别人认同。”
摄影:郑子峰

“竞争”在香港无处不在,不少为人父母者爱比较子女成败,读书成绩要好、要上兴趣班锻炼百般武艺,他日做不成律师医生或银行家,也要揾钱买楼买车,才算“成功”。

可是这些所谓“标准”从来就没有基础,谁说达成之后就是美满人生?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扮演不同角色,但最后能演活自己灵魂的又有几人?(郑子峰摄)
我知道自己踢得好或不好,不需要别人再赞我。

一个“成功”运动员的“标准”,大概是赢冠军或个人奖项吧。

1.98米的Aleks本已高人一等,近期更夺得“最佳球员”及“每月最佳扑救”。然而社交网站上的照片,他捧起奖座时脸上竟没一丝笑容,反而一脸严肃。

被记者问到,他认真解释:“获奖是荣幸,但只有我才知道自己踢得好或不好。对杰志及理文的比赛,很难不知道我是最佳球员吧,根本不需要别人再来称赞我。”

也许有人会说他“寸”,但记者认为更多是“自信”。Aleks说信心是与生俱来、早藏在骨子里,但听过他的故事后又不尽然。

明明得奖,Aleks却毫无笑容,就像镜头跟他有仇一样。(IG@aleks.shliakotin)

独闯波兰奇遇记 “有什么能更可怕?”

80至90年代,乌克兰班霸基辅戴拿模在欧洲球坛红极一时,球队连番称霸苏联,捧过欧洲杯赛冠军杯(欧霸杯前身),也一度闯入欧洲冠军球会杯(欧联前身)四强。

年纪轻轻的Aleks受尽薰陶,他形容,基辅戴拿模球员在当地就如英雄,每位小伙子都想像舒夫真高,代表家乡在国际舞台上扬威;加上在父亲陪伴下,他有机会到可容纳超过9万人的主场睇波,自此爱上足球,回家后立即着爸爸替他报名加入青年军。

结果由7岁起,Aleks在戴拿模青训体系度过超过十载光阴,由青少年梯队、三队、二队再踢到预备组,他试过跟一队练习,却从未上阵。就在18岁那一年,向往外国生活的他下了人生第一个重大决定——跟球队解约,并单凭朋友介绍,就买了单程机票飞往波兰寻找落班机会。

来自乌克兰的基辅戴拿模曾风靡一时,当家球星舒夫真高更是每位乌克兰小朋友心目中的英雄。(Getty Images)
人生没有难或易之分。与其集中于问题本身,我选择寻找解决办法。

谁料在波兰的经历来得更曲折离奇,原先朋友引荐的球会拒绝他加盟,他唯有到其他队跟操;但就在签约前,腹部突然剧痛,连坐也坐不直,到医院后才发现是患上了阑尾炎(Appendicitis)。

“他们跟我说,严重的话可能会死。”现在虽说得轻描淡写,但那时候Aleks却在水深火热中,“我在球队只待了数天,没人认识我,也不懂当地语言,却在那里做手术。手术后我甚至连笑都会痛,更何况训练?但转会窗即将关闭了……”他拨了拨长发,沉思着,仿佛当时的不安又重现。

记者好奇他是如何挨过来,是为足球梦而坚持?但这种老土的答案,绝不会出自他口中:“我不认为人生有难或易之分。我并非一个坐以待毙的人,不会集中于问题本身,而是寻找解决方法。”

生于乌克兰,国家长期处于动荡的背景,也是塑造出Aleks独特性格的主因。(郑子峰摄)

乌克兰自苏联解体后长期活于邻国俄罗斯的阴霾下,两地关系至今依然紧张;而当地的贫困多年来未见改善、人均每年收入徘徊于2000美元。

出生于这个自悲情国度,也深深影响Aleks,“乌克兰政府不太能帮助市民,现实总在逼我们抉择;若没找到处理办法,生活就变得艰苦。况且我很早就脱离家庭、到青年军寄宿,学习管理自己的人生,而非依赖他人。”

最后他又联络了另一支球队,并在病床上签了合同,多踢半季后,还获得外国球队青睐。“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之后再发生什么,我都有信心处理得到。”他骄傲地说,隔着那细小的墨镜,也感受到他锐利的眼神。

“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无论遇到什么问题,Aleks都有信心解决。(郑子峰摄)
+1
我决定去做一件事,是因为我深信会成功,否则便不会开始。

突暂停足球生涯创业 人生就是场探险

同样心态也造就他踏足香港,2014年乌俄爆发克里米亚战争,前球会因陷入经济危机而拖粮近年半,再使Aleks执意离开。他有感外援门将在港可觅一席位,在前南华中坚保赞推介下来港,“我知道只要能上阵,就能证明我的能力。”

尽管胸有成竹,现实却是抵港初期无人问津,但在他眼中,人生就是场冒险,“发生问题的当下,我们会放大问题,过后却发现它只是小事。”就算最终成功在流浪落班,Aleks又突然暂停足球生涯两年,他办了所足球学校,还自行创立龙门手套品牌。联络厂商、编排训练内容,以至烦琐的宣传及文书工作,都一手包办。

“我总在想,挂靴后会是怎样?很多前队友没有其他技能,人生就此完结、变得潦倒。我不想像他们一样。”可是他正值球员黄金年龄,难道不担心“两头唔到岸”?原来一切仍是自信心使然,“如果我决定去做一件事,说明我相信会成功。”

退役后的生活,是每个球员都会忧虑的事,Aleks已及早准备好了。(郑子峰摄)

两年间Aleks的足球学校由零发展至拥有过百名球员、派队参与足总青年联赛的球会,甚至连退役港脚麦基亦是导师之一,近期更研究发展网上足球教学平台。他今季在流浪“复出”亦交出神勇表现,事实证明当初选择正确。

“我知道有人觉得这些决定很奇怪,因为没有前人做过,但我很喜欢打破框框,也深信自己有能力以更好的状态重返球场。”换转是其他受访者,以上对话大概会被当是“马后炮”,不过今次没人会质疑吧。

Aleks的冷静令记者误以为他曾接受过军事训练,他摇头说不,但就指自己一直希望透过瑜伽的冥想控制思绪。(郑子峰摄)

活出自我风格 灵魂快乐就可以了

Aleks自知是别人眼中“奇怪”的一群,他甚至说是比常人“超脱”,究竟他是有多与众不同?

队友陈肇钧向记者透露,这位守门员加盟初期跟其他球员甚少交流,有队友甚至不清楚他的名字,练习时只唤他作“Keeper”;流浪队长林嘉纬也称,Aleks间中缺席操练,练习中途亦会突然早退(因处理足球学校事务),形容他非常“神秘”。

事实上,Aleks的事业也别树一格,足球学校一般以活动形象引人报读,偏偏他的足校社交网站上的照片全是黑白;就连自家手套品牌也只卖给合眼缘的人。“这就是我的风格吧”,他的“标准答案”如此特立独行,完全打破外界对“流浪外援”既有的平凡印象。

Aleks也做过模特儿工作,但接Job与否也是看心情。(IG@aleks.shliakotin)
+12
每人有不同性格,是世上最美好的事,否则会很闷。我不会因别人眼光而改变自己。

访问当日带Aleks游走于中环石板街跟大馆之间,他穿起白色大衣、配上黑裤黑袜黑皮鞋,跟传统地道的背景有点格格不入,却仍能旁若无人地摆出各种姿势,将冲突的视觉转化成独有风格。也许所谓的“不协调”并不存在,只是我们受所谓“标准”束缚太多。

“我只是个冷静的人,比较爱聆听及观察别人,而不是经常引人注意、表达意见。”现今球员容易遭球迷评头品足,甚至连英超球员都被网络欺凌,要杯葛社交网络数天抗议,Aleks却完全不把外界想法放在眼内。

“世上最美好的事,就是每人有不同性格,否则会很闷,所以大家要学懂了解及尊重别人。况且我没有害人,为何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不会因评价而改变自己,明就明,不喜欢便不用理会我;我会如常生活,因为总会找到欣赏我的人。”

管他们怎样看,对得住自己就可以了。(郑子峰摄)
父母想你怎样,是父母的事。只要你灵魂内充满快乐,就无需追求别人认同。

这也是Aleks最想跟香港年青人说的话,皆因在足球学校的这两年,他察觉部份学生做事并非出于热爱,而只是为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他毫不理解:“家长想你怎样,这是他们的事。只要灵魂内充满快乐,就无需追求别人认同。”

香港年轻球员怕失误,怕被批评,在场上变得进退失据,往往难冲破逆境,Aleks都看在眼内。他那份沉著跟自信,正是本地小将所缺乏,尤其是更讲求心理质素的守门员,“场内只有控制好情感,才能看清全局、做出正确决定。”比赛时他总爱把那长得带点不羁的烦恼丝扎起,也许就是这个原因吧。

Aleks还将人生观印在自家制龙门手套上,“Fall down seven times, get up eight”;“Who if not you?”;“Who are you when no one is watching”,希望让更多球员反思自己。(郑子峰摄)

人生远多于追赶目标 “简单”来得更可贵

尚有两年就符合申领特区护照的资格,疫情下Aleks倾向继续留港,但未来谁说得准?何况他本身就是个随心所欲的人,就算有多长远的目标,还是神秘地“封口”,“以往每当我跟别人分享目标,就会突然遇到阻力。所以我只能说,我想在亚洲有多高爬多高。”

脸上仍满有把握,但其实这些所谓“目标”,对他来说也只是过眼云烟,有一件事更为重要,“我的人生不停追赶目标,但目标达成后,不是真正的快乐,过程中也变出了更多目标。长大后回想,最开心的往往非得了什么奖或冠军,而是一些很傻、很简单的时刻,这也是我现在希望追求的事——好好享受每一日吧。”

真正的快乐是什么?达到目标就一定开心吗?也许是每个人都应该自我反省的事。(郑子峰摄)

大家现在做的事,是为谁而做?你又打从心底喜欢吗?

足球是Aleks最热爱的事,他能够无视一切坊间“标准”去追寻自我,但也许有人一生也找不到答案。

他认为大家应勇敢地走出属于自己的路,“在香港,如果你拥有一个范畴的知识及技能,不偷懒又有点智慧的话,是没有可能不成功的,看看我就知道吧。”由他道出这句话,相信最有说服力。

长大后回想,最开心的往往非得了什么奖或冠军,而是一些很傻、很简单的时刻。
成功的定义,只有你自己才知道。(郑子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