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瞭望台】活在印度阴影下 南亚小邦生存之道

撰文: 陈冠东
出版:更新:

中印边境争议由来已久,夹在两国中间的不丹今次卷入其中,早于1970年代就成为印度一邦的锡金亦被拉进舆论战场,甚至有部分中国媒体带着浓厚民族主义语调,暗示它应该重新独立。今次事件显示,南亚一众小国,在中印两个大国的外交角力中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今次冲突的导火线是,中国在与不丹有领土争议的洞朗地区修路,不丹请求印度军队支援驱赶中方人员。享有世界上最快乐国家美誉的喜马拉雅山小王国,罕有地进入地缘政治的斗争之中。事件反映,无论活得有多开心,不丹人也要面对自身实力不济的现实,必须在中印两国之间归边来保护自己。数十年来,他们的选择都是文化、经贸关系密切的印度。

印度1947年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对不丹的宗主国地位。1949年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同意印度“指导”不丹的外交,并能在不丹境内驻军。条约合法化印度决定不丹外交政策的地位,当然也包括与中国的关系。上世纪50年代西藏局势的变化,让印不关系更进一步。

1959年藏区爆发骚乱,不少藏人由西藏逃入同为藏传佛教地区的不丹。他们带来中国军队到西藏“摧毁佛教和佛教徒”的讯息,让不丹人心惶惶。藏民逃难一事,导致不丹于1960年接受印度的经济及军事援助,印方派出“军事训练队”(Indian Military Training Team,IMTRAT)训练不丹王军,大大加强两国关系。

不丹国王凯萨尔旺楚克(左)揹负着国家生存的重任。右为不丹王后吉增佩玛。(Getty Images)

不丹害怕成下一个锡金

上世纪60年代发生的中印边境战争以及70年代印度吞并锡金的行为,迫使不丹重新审视与中印两国的关系。虽然中印战争后印度保有藏南地区,但毕竟是战场上的输家。尽管印度经常强调不丹的防务对印度相当重要,但战争证明印度的军事实力有限,难以保护不丹。

1975年,印度军队入侵曾为其保护国的锡金,杀害王室卫队又包围王宫,最终令国会急急展开公投,并在印军威胁下通过加入印度。印度此举令情况与锡金类似的不丹胆战心惊,开始对北京示好,希望协商解决双边边境问题。

不丹与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均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是与中国接壤国家里唯一与北京没有邦交的国家,但两国的交流随年月过去而逐渐增加,2012年时任不丹首相吉格梅廷里(Jigme Thinley)与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会面,是两国政府首脑首次会面。

中不两国自1984年起就边境问题多次协商,中国游客又是不丹现时接收最多的游客。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研究所教授阿恰亚(Alka Acharya)接受《香港01》记者访问时指出,不丹正努力与中国加强经济联系,更打算在边境地区建立经济特区,但这一切还要视乎印度的取态。

另一边厢,印度依然是不丹最大的援助国,占所有国外援助的68%,两国的经贸关系亦一如以往密切,不丹有90%的出口货物目的地都是印度。阿恰亚指出,中不印三角关系是否发生根本变化,取决于不丹什么时候不再安于“活在印度就中国边境所制订的策略防卫之下”。

不丹在中印间的有限度摇摆,揭示了南亚各小国面对印度时所面对的两难局面。从地理环境来看,这些国家与印度水陆相通,与中国则有喜马拉雅山这个天然屏障相隔。它们一方面怕太依赖印度可能导致灭顶之灾,另一方面其地理位置又让它们无法不面对印度的干预,要与它尽力交手。

2007年,不丹及印度签署了新的《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移除印度“指导”不丹外交的条款,增加了不丹在外交上的操作空间,但至今它仍没有打出中国牌来增加更多权力,当然与印度施压有关。

不丹面对中国和印度夹击,难免要做出很多艰难抉择。(Getty Images)

国际上有“中国威胁论”,南亚各国面对印度这个庞然巨物,亦有“印度威胁论”,这也一直窒碍南亚各国与印度的合作。印度前外交部长迪克西(J.N. Dixit)曾指“尽管印度政府实际上致力推动不结盟及和平共处的原则,但区内对印度仍有着霸权的观感”。

印度占南亚75%人口,又占整个区域GDP的80%,加上国土相当辽阔,无疑是南亚一众国家中的霸主,但它同时却与邻近国家有吵不完的问题,加上立国近70年以来,动辄用硬实力谈判,“印度威胁论”并非无稽之谈。

印度对邻国的威胁由来已久,有人甚至会数到2,300年前的阿育王时代。但谈论印度自古以来的威胁无甚意义,从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开始谈起,或许会更切合南亚各国现时对印度的观感,及现时摇摆政策的由来,而对比不丹,尼泊尔也许是印度睦邻政策更好的体现,因为它比不丹更有国家之实。

在印度制裁下,尼泊尔不少油站都无油卖。(Getty Images)

尼泊尔在经济制裁下屈服

尼赫鲁虽然提出“和平比战争更好”的外交原则,更长时间成为印度外交的宗旨,但他及其继任人对睦邻国家都非常强硬,和平只是比开战更聪明的手段。在尼印关系上,尼赫鲁就曾于1971年说过:“我们虽然支持尼泊尔独立,但我们不能让尼泊尔犯错,或让这条防线变弱甚至遭人越过,因为这对我们的安全构成风险。”

1950年尼赫鲁政府与尼泊尔签订了《和平与友好条约》,虽然条约没有如不丹那条一样让印度“指导”外交政策,但它亦逼尼国开放边境,又把尼泊尔纳入印度的安全保护网,夺去制订独立国防政策的权力。尼赫鲁女儿英迪拉甘地(Indira Ghandi)担任印度总理时,亦一直维持父亲的政策及尼印两国的“特殊关系”。

当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King Birendra)希望改变“特殊关系”的不对等状况时,印度就露出它强硬一面。比兰德拉早已对印度不满,在1975年加冕典礼时已提出将尼国变成“和平地带”(Zone of Peace)的建议,为国家在不结盟的状态上寻求更多外交自主空间。比兰德拉带领国家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希望其他国家提供的安全保护网能代替印度,1988至1989年更在西方国家支持下,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

可惜这种新格局非常短暂,比兰德拉对印度的强硬态度,加上以往的独立自主式外交,最终招致印度报复。1987年,比兰德拉为报复印度驱赶境内尼泊尔人,向本来自由出入的印度人发布工作证系统,限制《和平与友好条约》所列明的自由流动。

1988年,他打算从中国购买军备及派军人到中国受训,印度的回应是不续签该年到期的贸易及边境协议。条约到期后,印度基本上对尼泊尔实施经济制裁,又不让尼国使用加尔各答的港口,令尼国接收不了石油、煤及其他必要物资,导致尼泊尔的GDP增长由1988年的9.7%大跌至1989年的1.5%,比兰德拉在1990年屈服于印度的压力,放弃了一直以来所做的改革。

尼泊尔已废除君主制,成为共和国,但这个国土三面遭印度包围的山国,仍然要面对印度的强大外交压力。2015年,印度因为不满尼国通过的新宪法,未能满足以马德西人(Madhesi)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单独成邦”的要求,重演了一次经济封锁的伎俩。

马德西人与印度关系密切,所住的地方又是尼泊尔工业最发达的地方之一,若单独成邦的话,印度就可以进一步控制尼泊尔。虽然最终马德西人的所在地没有“单独成邦”,但印度的压力让当时刚受地震打击的尼泊尔国会通过修正案,确保马德西人等印裔人口在国会内按人口比例得到相应的代表数量,算是换到了实际的政治影响力。

不过,中国在尼泊尔的影响力亦与日俱增,华为、中兴通讯等大企业早已进驻尼国市场,尼国多个机场现代化的计划由中国建筑商承建,印度实施经济封锁时,中方又向尼国提供及时援助。所以,今时今日印度对尼国的经济影响力不比往昔,尼泊尔正在中印两国之间“再平衡”。

借中国牵制 寻求自主空间

印度过往的蛮干手段,带来的结果是周边国家的不信任,尤其是其他周边国家与印度本身就有各种未解决的问题存在。例如,孟加拉与印度长年就边界、水源等问题有争议,斯里兰卡则在领海和族裔问题与印度有冲突。这种不信任从南亚地区推动区域合作进度缓慢可见一斑。

尽管早在1985年南亚八国就成立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2006年又建立了南亚自由贸易区(SAFTA),但印度领军乏力,加上印巴关系正常化没有进展,区域机制未能正常发挥效用,八国之间的贸易额仅占各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和的1%。相比之下,中国在区内投资渐见成效,中方在部分国家开发港口,形成印度视为威胁的“珍珠链”。

印度总理莫迪。(路透社)

上任满三年的莫迪也意识到,南亚已不是印度说了算的地区,尝试寻求更多合作。他上任初期两度到访尼国,是十多年来没有印度总理做过的事,他又没有探访以往印度一直支持的尼国王室,标示着印度支持尼泊尔现行的民主制度。

在经济方面,印度提供不少能源及金钱援助,表示希望将双边关系带往新高峰。这些举动给予了尼国更多自主空间,可惜2015年面对尼国修宪争议时,莫迪还是回到老路,用经济封锁逼迫加德满都屈服。

要在夹缝中生存,小国都要善用“再平衡”策略,平衡区内大型势力,为自己寻求更多自主空间。不丹和尼泊尔作为被中印包围的内陆国,既对喜马拉雅山脉另一端的中国感到陌生和难免的迟疑,也需要借助中国牵制印度,避免步上锡金的后尘。不过,从今次中印边境冲突对不丹的影响与尼泊尔2015年遭封锁边境的例子,亦可看到印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仍然巨大,中国无论对当地经济的投入增加了多少,仍比不过印度,加上难以逆转的地理因素,短期内取代不了印度的角色。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逢星期一出版《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