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瞭望台】 边境争议再起 中印关系死结解不开

撰文: 唐宇廉
出版:更新:

印度军队进入中国西藏南部的洞朗地区,阻止中方人员在当地修路而引发的对峙持续逾一个月,局势未见缓和。洞朗位处中国和不丹交界,与印度并不接壤,何以修路会触动其神经?原因离不开数十年来对中国的战略猜疑。
中国近年积极向南亚拓展影响力,加上洞朗邻近印度视如咽喉的西里古里走廊,更令印度如坐针毡。中印两国同属大型新兴经济体,合作空间广泛,但今次对峙再次暴露双方关系脆弱的一面,两个文明古国如今都踏上复兴之路,如果无法增进互信,同类冲突只会有增无减。

这场边境冲突在6月26日曝光,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批评印度边防人员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过边界线进入中方境内,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在洞朗地区的正常活动。中国国防部发言人任国强同日表示,中方在洞朗地区进行道路施工时,遭印军越界阻拦,而事前中方已就工程向印方做了通报,印军仍单方面挑起事端,违反双方有关协定协议和两国领导人共识,严重危害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

冲突起因 各说各话

印度回应时给出了另一版本,一名军官声称,他们在6月16日试图阻止中国在不丹境内修路,对方却摧毁印方两个碉堡,“我们没有开火,我们的士兵只是筑起人墙,阻止中方继续侵略”。印度传媒报道,冲突发生后,印度军方曾两度邀请中方会谈,但均遭到拒绝,双方到6月20日才重启谈判。印方又指控中方在冲突发生后违反协议,阻止50多名印度信徒经中国西藏与印度锡金交界的乃堆拉山口,到西藏境内的印度教圣地朝圣。

中印军队近年多次在边境地区对峙,图为2013年5月中国士兵在两国有领土争议的拉达克(Ladakh)拉起横额,警告印度军队越界。(美联社)

中印两国边界线长达3,500公里,逾半个世纪以来多次发生边界冲突,更曾在1962年爆发大规模战争。两国领土争议主要分为两部分──在东段,印度控制被中国称为“藏南”的阿鲁纳恰尔邦;在西段,新疆西部的阿克赛钦由中国控制,但印度声称拥有主权。以往冲突事件多发生于这两个争议地带,今次对峙地点位处中国与不丹有领土争议的洞朗地区,虽然邻近曾为中印纠纷敏感词的锡金,但随着中国在2003年承认锡金属于印度,双方在这片地区已无领土问题,并于2006年重开历史上曾为重要贸易通道、在中印战争后封闭了逾半世纪的乃堆拉山口。

中国和不丹均宣称拥有洞朗地区的主权。中印冲突曝光后,不丹政府申明,根据1988年及1998年的书面协议,中不两国就边境划界达成最终协议前,同意避免采取单方面行动改变边界现状,暗批中国违反协议。从不丹的立场看,洞朗属于其领土,何以印度军队却会在那里驻防?传统上,印度一直操控不丹的外交和国防政策,两国在2007年缔结条约,由印度向不丹提供边界安全保障,印度便是引用相关条约,触发今次对峙。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月初在德国出席20国集团(G20)峰会期间,曾在金砖国家非正式峰会上短暂交谈,但显然未能够终结对峙局面。对于有报道指,印度打算在洞朗地区做好长期对峙的准备,耿爽上周一(10日)表示,假如属实,证明印度非法越界的行为是有组织、有预谋,蓄意破坏中印边界锡金段的现状。他要求印方立即将边防部队撤回到中印边界印方一侧,表明这是开展有实际意义的接触对话的前提和基础。

印度忧国土一分为二

中国在洞朗修建道路为何挑动印度的神经?洞朗位处西藏南端,由其往南穿过中国、不丹与印度三国交界点,便会进入连接印度东西两边国土的西里古里走廊(Siliguri Corridor),这条战略要道被形象地称为“鸡颈”,最窄之处只有22.5公里,一旦被截断,印度国土便会一分为二。印度担心,中国修建公路后,军队可直插西里古里走廊,印度外交部表明,中国修路的举动“明显改变现状”,“对印度的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边境对峙激发两国民族主义情绪,印度首都新德里更出现反华示威。(美联社)

守护这个“命门”是印度国家安全关键环节,1975年印度挥军吞并锡金,国防正是一大因素。新德里尼赫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学者阿恰亚(Alka Acharya)接受《香港01》访问时分析,印度在位处西藏、锡金及不丹交汇处的春丕河谷两岸部署大量兵力,一旦解放军等外国势力进入当地,印军可轻易把他们包围,印度当然不希望丧失这个军事优势。

中国修路减军事劣势

对中国来说,印度在春丕河谷的军事优势何尝不是有如芒刺在背。清朝光绪年间,英国便是由这里入侵西藏。尼赫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中国问题专家者谢钢(Srikanth Kondapalli)认为,印度军队目前拥有高海拔优势,对解放军不利,中国在缺乏旅游及贸易价值的洞朗地区修建道路,显然有减少自身劣势,缓解印度威胁的军事目的。

中印互疑不仅反映于国家安全领域。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特利斯(Ashley Tellis)向《香港01》指出,莫迪曾寻求北京认同印度在反恐、拥核与边界三大领域的立场,但均未能如愿。

印度曾寻求把巴基斯坦一个推动喀什米尔独立的激进组织头目列入联合国黑名单,遭中国拒绝,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NSG)的申请亦被中国驳回。或许是为了向中国表达不满,莫迪政府作出多项实质意义不大,但却有很大象征意义的举动,包括拒绝出席5月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合作高峰论坛、容许西藏流亡精神领袖达赖喇嘛前往印度控制的藏南地区访问,莫迪甚至亲身为连接阿萨姆邦与藏南地区的多拉-萨迪亚大桥(Dhola-Sadiya Bridge)揭幕。

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叶海林亦认为,洞朗事件只是印度一系列“发泄对中国不满”行为的“高点”。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网站发表文章,批评新德里看待中印关系时不是着眼于整体状况,而是“将之解构为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用中国是否逐一接收印度要求,作为判断中国对印态度及中印关系性质的标准。

冲突势增加 大战打不起

双方态度强硬,会否导致对峙演变成大规模冲突?英国西敏大学专家阿南德分析,“两个新兴大国把民族主义作为政权合理化工具……鼓吹爱国主义的媒体煽风点火,令政府难以在不失去面子的情况下,轻易解决问题”。但阿南德认为,今次对峙不太可能演变成大规模战争,“战争代价高昂……事件极可能只是爱国评论员之间的口水战,最多只会有小规模冲突”。

从中印两国的战略角度来看,双方确实不值得冒险开战,两国一旦撕破脸,金砖组织与上合组织等国际合作机制都将受影响。不过,中国不会因为这场风波而放弃修路计划,印度也不会轻易让步。卡内基基金会高级研究员特利斯直指:“我相信(类似)今次的对峙未来可能在更多地方重演,随着(中方的)修路工程逼近新德里声称的边界线,冲突只会日趋激烈。”

就这次风波而言,新德里尼赫鲁大学学者阿恰亚认为:“唯一问题是对峙会持续多久,持续愈长,愈会限制在毋须丧失面子的情况下达成妥协(的可能性),但假如措辞强硬的争辩得到缓和,同时尽快透过秘密管道进行磋商,是有可能找到方法的。”

2013年4月,中印曾经发生了持续了近一个月的边境冲突,其时由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早就安排在当年5月访问印度,双方通过“边境人员会晤”,有默契地结束冲突,避免影响访问的气氛。今次对峙事件发生后,习近平和莫迪在G20碰面,并未带来转机,两国领导人短期内无互访安排,但金砖峰会9月初将在中国举办,两国有缓解对峙的动力,与此同时,两国也迫切需要寻求和平解决边界争议的良方。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逢星期一出版《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