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物浦小镇30年前暴动沦“死城” 居民设基金翻新老家“救自己”
荒芜、残破、人去楼空、被遗忘是不少前工业重镇的共同命运。英国利物浦托克斯特(Toxteth)就是这样的一个被边缘化的小镇——厂房荒废、商店门常关、残旧酒吧内客人寥寥可数、排屋十室九空,俨如一个死城。或许你会认为当地居民一定希望逃离这个悲情小镇,但事实上不少人却选择继续留守,还设法挽救自己的社区。他们成立了格兰比四街社区土地信托基金(Granby Community Land Trust),并找来建筑团队Assemble为托克斯特来个“大变身”,包括美化街道、改变废弃建筑物用途、定期举办墟市和邻里工作坊等,为这个沉寂多时的小镇重新注入生命力。
打救格兰比社区的并不是专业团队和艺术家,而是全赖居民在过去20多年里,一直努力不懈地对抗拆卸和拯救自己的家园。
19世纪初期的英国是工业大国,位于英格兰西北部的利物浦在工业革命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其港口成为了英国重要的海运枢纽,而码头的繁华亦带动了整个城市蓬勃发展。不过到了20世纪后期,随着生产成本上升,厂房都迁到发展中国家,加上英国政府实施“去工业化”,将经济发展重心转移至金融服务业,利物浦与其他传统工业城市如谢菲尔德,都难逃盛极而衰的厄运,当中以利物浦托克斯特镇的情况尤甚。
一场暴动改写30年社区命运
托克斯特镇位于城市的南部,是非裔移民的聚居地,惟他们和警察的关系长期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在种族冲突、经济衰退、失业率高企、贫穷等问题的多重困扰下,托克斯特居民对政府的不满已经达到临界点,终于在1981年7月爆发大规模骚乱,数百间房屋被焚毁,约500人被捕。该场暴动在9天后平息,不过影响却是非常深远,可以说是改写了托克斯特镇往后30年的命运。自从经历那次暴动后,再没有人迁入该镇,也没有人愿意投资,当地发展一直停滞不前。
居民Eleanor Lee忆述当年的情况:“我还能清楚记得那场暴动,形势急速恶化,每处街道都部署了大批警察,事件最终没有酿成严重死伤已经是个奇迹。”她又称1976年搬到托克斯特时,整个镇都住满了人,街上有很多各式各样的商舖,但自从骚乱爆发后,不少居民迁走,近四成房屋被丢空。有居民指摘市政府当年刻意边缘化托克斯特,减少清理垃圾,街灯坏了也迟迟不肯派人维修,令市容不堪入目,不少居民忍受不了恶劣的居住环境而纷纷迁出。
居民合力翻新 用双手共创社区
Assemble首先从凯恩斯街(Cairns Street)10间已荒废的排屋入手。有别于市政府“推倒重来”的做法,Assemble在活化过程中,刻意保留了房屋的原有特色,甚至是暴乱时留下的部分损坏痕迹,因为这都是居民集体记忆。Assemble设计的住宅虽然没有华丽夸张的外表,但它是一个能够彰显社区文化、历史,同时顾及居民独特需要的房子。信托基金主席拉什顿(Erika Rushton)说:“Assemble是唯一会坐下来倾听居民诉求的团队。他们与居民沟通后,才开始画设计草图和搭建模型。”Assemble翻新排屋时选用了廉价建材,并邀请居民一同参与,例如在建筑物外墙涂上壁画、亲手做门把、瓷砖等,用自己的双手建立自己的社区。更重要的是,居民在翻新房屋、公共空间等“硬件”的过程中,也强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促进社区连结。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吗?请购买今期《香港01》周报,或点击此处:成为我们的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