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宁静成为奢侈品 繁忙都市人亟需反思当中意义
早阵子,iTunes 的十分钟空白“神曲”全球热卖,成为车主至爱。大家可能会诧异,宁静居然有价有市,但活在烦嚣大都市的我们想要找寻宁静的地方工作、睡眠休息也着实不易。我们每天在说话声和机器、汽车、工程等所发出的噪音笼罩下生活,背后的根本问题或许是:宁静为何愈发奢侈?人为什么需要宁静?
城市里的噪音无可避免,所有活动都会产生声音,无论在办公室或在家中,噪音总是离不开我们的生活,而宁静仿佛从生活中消失了。久而久之,我们逐渐忽略宁静,习惯忍受噪音,纵使它能使人抓狂。在我们的认知里,有时太静反而代表不妥,可能是机器坏了,或是同事全都到会议室开会去。由于长期处于充满杂音的环境,我们误以为可以慢慢去适应它们,因此缺乏意愿和意识去避开,殊不知我们的身体其实从未停止抵抗,是故内心更加渴求宁静。
噪音敲响健康警号
数年前,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指出,过量的噪音或刺耳声音对西欧民众健康构成威胁。报告解释,就生物学而言,噪音提醒我们有危险,当我们听到这些声音,身体中的压力贺尔蒙和血压都会有所上升,暴露在慢性噪音环境下更会带来长远的健康影响,如影响睡眠,严重的可诱发致命心脏病。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生物声学家Kurt Fristrup 则表示,噪音在不易察觉的情况下可以危害人类,使我们的听力一直受损,而很多人也不自知。甚至有研究指,医院的噪音是导致部分医疗事故的主因。美国加州凯撒医疗(Kaiser Permanente)研究部资深研究员Paul Barach 解释:“我们看到非常明显的焦虑、决策延误、接收和传递讯息错误、计算用药剂量错误,以及一系列因总体噪音所造成的混乱。”美国环境心理学家Arline Bronzaft 早于1975 年着手研究噪音如何影响我们的专注力,她发现,在靠近火车轨的课室上课的学生,阅读成绩往往较其他同级生落后一年,研究结果最终促使当地官员为路轨及学校楼顶加装隔音物料。
人类渴求宁静,不代表我们要求静音般的死寂,世上也没有绝对宁静的地方。即使没有人类的存在,大自然也会发出风声、流水声,树叶吹动的声音和各种动物的叫声,我们追求的只是一种相对的宁静。更重要的是我们明白在现代化过程中,城市里有部分声音本身具破坏性,噪音或过量的杂音更会干扰日常运作,甚至是我们的记忆。
心理学研究指出,一般人可保存约七组的短暂记忆组块,如工作时用电脑处理复杂的档案,并将档案分成两个主题、发送给不同的人,其间还得留心同事交带工作的内容、对话,手机有没有响、晚餐吃什么等,原来这样已超出一般人大脑短期记忆容量的两至三倍,可见过度嘈吵的环境会阻碍我们的工作进度。
有人可能仍不明白为何需要反思宁静,并以为这是无病呻吟或是失败者的想法,不过历史上也有伟人要面对“噪音的烦恼”。伦敦邱吉尔博物馆近期一个展览透露,时任英国首相邱吉尔在二战期间因机器发出的噪音而烦躁不安,特意为员工引进无噪音打字机,还在办公室门外的走廊竖立“此通道内不准吹口哨或制造不必要的噪音”的告示牌。
延伸阅读:来一趟闹市森林浴 香港是时候检讨宁静政策还市民“静”土
叔本华:噪音是一种苦刑
邱吉尔当然并非唯一憎恨噪音的人,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亦如是。他在其文章著作〈论噪音〉(Ueber Lerm und Geräusch)中,剖释了自己对噪音的看法。他认为对知识份子来说,噪音是一种苦刑,并指出诸如康德、歌德等先贤都曾经对噪音有所抱怨。他批评:“噪音会令杰出人物的思路遭受打扰,只有那些在辩论、思想、诗歌或艺术等一切脑力活动不敏感的蠢人,才会不受噪音所滋扰,因为这些人的脑部组织太粗糙。”
他甚至曾因为噪音问题而跟一位女邻居争执,将她推下楼,导致对方的手臂终身伤残。他透露自己最难以忍受和饶恕的噪音是抽打马鞭的声音,而在回音很强的小巷里,抽打马鞭是“真正让人可恨的事情”。他粗略估计,每当马鞭声响起,定会约有100个专心从事各项工作的人受到影响。
1959年,英国商人John Connell去信《电讯报》投诉“可怕的过量噪音”,强调“九成噪音是可以避免”。后来,逾4,000名读者支持他的控诉,促使他成立慈善组织英国噪音控制协会(Noise Abatement Society),致力唤起坊间对噪音污染的关注及寻求解决方法。协会于翌年成功游说国会推行减少噪音法案,首次奠定噪音为法定滋扰。该会现时还会对市面一些标榜静音的产品进行评价,包括风扇、风筒、干手机等,并会对合格的产品授予“静音认证标志”(Quiet Mark)。
相比现今城市噪音,这些大人物所受的根本不值一提。马路是现代主要噪音来源之一,根据网站Defra's noise maps,英国城市大部分的主要街道,日间普遍录得逾70 分贝的噪音,超出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所定义的“过量噪音”分贝水平,足以构成潜在损害。据世卫报告,全欧洲多达800万人被交通噪音剥夺睡眠时间,组织亦将噪音污染列入主要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仅次于空气污染。欧盟的噪音研究更显示,只需一辆嘈吵的电单车半夜在巴黎街头行走,便可大概吵醒20万居民。
从事音响业近30年的The Sound Agency创办人Julian Treasure直言:“我们所有生理节律,时刻都受到四周的声音影响。”噪音除了令人体释出用来应付压力的皮质醇外,更是引发家庭冲突的元凶之一,很多警方报告指出,引起家庭纠纷的人在家中需要关掉音乐、电视机或收音机,可见噪音能使我们变得疯狂。
人类倾向处于宁静Treasure又指,在认知上我们的大脑拥有庞大的储存空间,但听觉可以接收的声音来源相对地受限于其频宽,即大概只有1.6句人类对话,这是为什么我们无法理解两个人同时说话的内容。英国伯明翰Bullring 购物中心近期进行一项研究,商场一端播放嘈杂的流行音乐,另一端则播放柔和的音乐,从而测试客人的反应,结果发现大部分人倾向远离嘈杂一方。由此可见,我们会倾向接近心仪的、却会避开讨厌的声音,声音本身也影响我们的行为反应。
无可否认,宁静是城市化过程中的牺牲品,同时也是维持人们身心健康的灵丹妙药,不少科学家近年开始研究并证明,花时间在宁静的环境下对我们的身心都有好处。2006年,意大利医生Luciano Bernardi的一项关于音乐影响心理的研究中,发现测试对象在音乐转换的空档时间表现得最为放松,比播放轻松音乐时的表现更为明显。
2013年,生物学家Imke Kirst进行实验,将四组成年老鼠分别放在播放不同声音、以至宁静的空间内,以尝试了解在哪种环境下促进老鼠的脑细胞生长。结果发现,唯一一组发展出新细胞的是在宁静环境下的老鼠,而新细胞的位置都是长于大脑中负责记忆、情感和学习相关部分。
宁静提升大脑生产力
宁静不但对人体有益,也有助提升我们的生产力。Quiet Mark 创办人、John Connell的孙女Poppy Szkiler形容,每次她为自己制造宁静的环境后都会有养精蓄锐的感觉。住在伦敦的她所说的“宁静时刻”多在家中厨房或花园,虽然谈不上真正的宁静,但依然有用。她更说:“如果没有得到宁静我会是另一个人。充满众多压力的人经常变得焦虑和急躁,但无意间宁静给我们缓和所有焦虑。”有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我们在宁静、没有噪音或刺激分散我们的环境中安坐下来,有助启动大脑的预设模式。在此模式中,我们有能力进行深度思考和反省,并开发我们平常难以得到的情感和想法。
如果你有听过美国先锋派古典音乐作曲家John Cage的著名作品《4'33"》,大概会惊讶,台上每位演奏家由始至终都没奏出一个音,一动也不动。这曲只为让听众细味整个环境的声音,一切声响全由周围与观众的行为互动而定,因此每次演奏都会出现不同的声音,当中效果也迥然不同。城市人或许只有在这样刻意追求的宁静环境中,才注意得到平常在生活中错过了的细节和想法。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10月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1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