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经济走廊带旺唐人圈子 进口猪肉讲中文 复制中国到巴基斯坦

撰文: 杨紫微
出版:更新:

一家典型的中国餐厅,由一对典型的中国夫妇营运,太太在开放式厨房默默地剁肉包饺子,先生张严旭(音译)擡头,向来客说了一句“不说英文,不说乌都语。”

中国一带一路文博会上,巴基斯坦厂商带来传统工艺品。(VCG)

《半岛电视台》记者走访巴基斯坦,发现张氏夫妇身处首都伊斯兰堡,在文化语言都截然不同的国度生活,仍然可只靠说中文谋生,甚至在这个南亚国度足以形成一个完整却封闭的“平行世界”,全赖于一条走廊--中巴经济走廊(CPEC)。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中方将投资在巴基斯坦的高速公路、铁路、电力生产和天然气管道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额达620亿美元,预计可解决巴方能源短缺和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

中国驻巴大使馆资料显示,经济走廊旗下43个计划已将当地中国人口提升3倍,现时中国居民已超过3万人;路透社报道指,去年持短期签证到访巴基斯坦的中国旅客多达7.1万人。

随着经济走廊发展,越来越多中国工程师及工人涌入,巴基斯坦不少大城市的中国餐厅、宾馆及超市都开得成行成市。连中国大使亦喜爱光顾,“(毕竟中国大使也)不能将所有中国货带过来。”

哈桑(Rizwan Hassan)是当地一间专卖中国进口粮油食品店“你好现购自运”的经理,店内商品都密密麻麻贴满中文标签,他说:“很多(巴基斯坦)人走进来都相当惊讶⋯⋯他们会想自己是否到了北京。”

巴基斯坦推出第一份中文报纸。(半岛电视台)

哈桑与拍档自7年前已经与中方代表合作基建计划,看准来巴工作的中国人群体,二人在6个月前开店卖中国进口货。他指约九成客人也是来自中国,亦有少部分韩国、泰国等东亚国家客人。哈桑亦有在巴基斯坦最大城市兼商业中心的卡拉奇(Karachi)开设分店,而他亦没有放过其他的大大小小正进行经济走廊旗下计划的城市。

除了以来自中国的粮油食品勾起乡愁外,哈桑等人深明留巴中国人会说乌都语的几近没有,所以会说普通话是抢攻当地中国人市场的极大优势。“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伊斯兰堡,拥有令他们生活舒适的元素。”哈桑说道。巴基斯坦更推出第一份中文报纸,针对当地因经济走廊而暂居的中国人,每周发行亦达5000份,似乎真的是要什么有什么。

不过,亦有一件事相当为难巴基斯坦--猪肉进口。中国的饮食习惯中,猪肉似乎是不可或缺,但穆斯林族群不吃猪肉之余,入口猪肉在巴基斯坦亦属违法。

但在“你好现购自运”店内,由猪脚到猪肉肠俯拾皆是,老板哈桑解画指,巴基斯坦海关一来看不懂中文标签,二来有对中文标签“只眼开只眼闭”的倾向,让他们成功进口猪肉。“很明显,(猪肉)商品正在进入(巴基斯坦),代表了他们(海关)允许。”哈桑说。当地海关拒绝回应事件。

中国商机在巴基斯坦处处盛开,但同时这个封闭的“中国平行世界”,会否再进一步冲击巴基斯坦当地文化?

(半岛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