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你体︱ExceptionF1】Ferrari美国站机关算尽 Mercedes出丑
我们今后也不应过分挪揄 Ferrari 策略失误,因为强如 Mercedes 也有误判形势的时候。Mercedes 的问题在于未能准确预计黄边 Soft 胎的损耗程度,导致 Hamilton 在追赶 Kimi 时用得太快太尽,终要多换一次 Soft 胎才能完赛。其实, Hamilton 这劣势早在起步时已经埋下,甚至乎在 Q2(第 2 节排位)时,已经有所显现。
撰文:Exception F1
Ferrari 在 Q2 时分拆两位车手的起步用胎策略。Vettel 因为在 FP1(第 1 节计时练习)的红旗时段减速不足,被罚 3 格,所以用上较为耐用的红边 Supersoft 胎。队友 Kimi 则用较快的紫边 Ultrasoft 胎,Ferrari 用上这种一攻一守的策略真是十分到位,用 Kimi 来牵制 Hamilton ,好等 Vettel 能有时间追回失地。
Hamilton 在 Q2 第 1 次冲快圈时,不能做到理想的时间,要用同一套 Supersoft 胎多做一次快圈。这点无疑增加起步用胎的损耗度,亦是直接导致 Hamilton 在起步加速时,后胎因抓地力不足而出现轻微打滑的主因。他与Kimi起步反应一致,差距就在加速时 Hamilton 后胎出现打滑,令 Kimi 可以压在内档,在入 T1(1 号弯)时能逼退 Hamilton,令 Hamilton 在整场赛事处于被动的一方。我不明白 Mercedes 明知 Hamilton 的 Supersoft 胎不是在最佳状态,加上 Kimi 会用 Ultrasoft 胎起步,为何不转变策略,将 Hamilton 的起步用胎也转为 Ultrasoft 的对等策略呢?
当 Vettel 在第 1 个圈重蹈覆辙,与 Ricciardo 发生碰撞,计 Monza 及Suzuka 站后,再出现失误,导致战车打转,要由较后位置追赶上来时,或许令 Mercedes 松了一口气,所以在策略上更为进取。Ricciardo 在第 8 个圈因 ES(储电系统)出现故障,赛会要出示 VSC(虚拟安全车)以清理泊在赛道旁的 RB14 。Mercedes 为了能省下一半的 Pit Stop 时间,冒险为 Hamilton 提早换上 Soft 胎,希望趁 Kimi 稍后换胎时,能争取较有利的 Track Position(位置)。虽然往后 Hamilton 能以每圈平均快 1.5 秒的速度追赶上来,但仍不足以超越 Kimi ,要等到 Kimi 在第 21 个圈入 Pit(维修站)时才被放行,还在这短短的 12 个圈内,因过份催谷,导致后胎过热而出现 Blistering(起泡效应),反被 Kimi 同样以每圈平均快 1.5 秒的速度收窄差距。
当 Hamilton 那套 Soft 胎在第 31 个圈表现出现下滑,他与 Kimi 的距离仍有 16.318 秒,与 Verstappen 更握有 21.343 秒的优势,而平均做一次 Pit Stop 大约要用上 19 秒多些。以当时的情况,如果 Mercedes 能果断地提早 Hamilton 第 2 停的策略,那他便能在 Kimi 与 Verstappen 之前的空位返回赛道。先不说超越 Kimi ,以 W09 的实力,要守著 P2 也不是难事吧。
但Mercedes 要迟至第 37 个圈,才决定为 Hamilton 换上第 2 套全新的 Soft 胎,但已经为时已晚!这次 Mercedes 的失误,突显了近年握有 Track Positon 的重要性,也说明为何各队也以一停为最佳策略。在与同级对手竞争下,就算车胎能有 1.5 秒以上的优势,在前车的 Wake(乱流)影响下,仍不足以制造出顺利超车的理想环境。如果大家留意到, Hamilton 在最长一段直路前的 Hairpin 弯角(T11),往往因 Understeer 而错过了 Apex(弯心顶),损失了紧贴 Verstappen 车尾的机会,这便是前翼因 Wake 而损失了一定的下压力,影响入弯的指向性。就算能用上 DRS(尾翼减低风阻系统),也不能追回失地,只有眼巴巴干著急的份儿吧。
说到尾,出现这劣势情况,是 Mercedes 为了争取冠军而贪图在 VSC 节省的 Pit Stop 时间,贸然提早 Hamilton 的车胎策略,在这场赌博上可算输得清光。幸好有连番失误的 Vettel“慷慨解囊”,才未至于输得难看吧。这说明了Mercedes 没有为了总冠军而只安于现状,不过这站 Mercedes 的 Pacing(均速)也不输于觉醒后的 Ferrari ,只是在策略上将自己迫向劣势。不过,队友 Bottas 的表现确实一般也是事实,与 Hamilton 的差距也不算少,是战车的设置未能配合,还是另有隐情?
至于 Ferrari 方面,因篇幅过长,我会稍后在我的 FB 专页与大家分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