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评】央视加入“大混战” 地摊经济为何突遭围攻
在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公开表态抵制地摊经济引发人们对中南海权威的质疑后,中央级媒体纷纷加入这场舆论“混战”。从6月7日开始,央视亦表态支持一线城市不发展地摊经济。至此,至少已有《北京日报》《人民日报》和央视三家重量级官媒对地摊经济“泼凉水”,与新华社6月4日捧红地摊经济的“成都地摊经济观察系列”大异其趣,透露上层风向骤变。
6月7日央视署名“秦川”的热评《“地摊经济”不能一哄而起》率先代表央视加入这场大辩论。该文称,“地摊经济”在一些地方热闹起来,这固然有其生存发展的价值,但并非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定位,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一旦脱离实际,一哄而起、盲目跟风,就会适得其反,“蚕食”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
作者并警吿说,“地摊经济”如果一哄而起,各个城市多年积累的精细化管理成效就会功亏一篑,“简单的一哄而起,必然导致一哄而散”。
话音未落,央视财经亦随即在6月8日的评论文章《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中开宗明义表示,“我们认为,在我国的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并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感叹号作结。
理由为何?《一线城市不宜推行“地摊经济”》与稍早前率先扛起反“地摊经济”的《北京日报》思路如出一辙。《北京日报》在《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中列出的理由包括“北京是国家首都,北京形象代表首都形象、国家形象……”,而央视财经的理由则是,“中国的一线城市,都是全球意义上的特大型城市……是中国经济对标全球发达经济体、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主要抓手……”,所以,“简单化一哄而起地让‘地摊经济’在一线城市野蛮生长,看似能解一时之急,但如果此风猛吹,后患无穷”。
当然,作为中央级的财经媒体,央视财经还是试图从经济视角来论证一线城市“地摊经济”的不合理性的。文章称,“地摊经济”如果在一线城市重新蔓延,等于一夜回到几十年前,“违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必然造成资源和要素配置效率低下、资源错配,从而给宏观经济发出错误信号”。
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须知,其一,当今中国经济活动虽是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基础运作逻辑,但是从来不缺乏政府的干预,所以以城市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去否定“地摊经济”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否定中国政府存在市场干预行为的伪命题。
其二,“地摊经济”违背市场规律了吗?恰恰相反,事实上像所有市场经济活动一样,“地摊经济”也有自己成本和营收核算,也有自己的服务人群及其消费习惯研究,正如人们所说,这种“微创业”并不比其他任何经济形式更缺乏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约束。
其三,“地摊经济”的存废与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成本、城市居民生活成本(当然包括便利化程度)存在着更宏观的市场经济活动联系,远不仅仅是只要高精尖不要柴米盐的关系。对于一个庞大经济体来说,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既不是纯生产型的,也不是纯消费型的,而是复合的立体的“大市场”。在这一“大市场”中,每个人不论财富多寡、“产出贡献”多寡,都能找到其应有的地位。这才是最完美最有效且生机盎然的经济形式。
如果我们把这一逻辑放大到全国,甚至全球,就会看得更清楚。一个城市如同一个国家、一个星球,高低端产业的分工是必然,各行业从业者也是不可或缺的,彼此之间可能有投入产出比的差异,但是对于整体来说,因为人类的需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你不能说要A就彻底拒绝B。这才是不可能且违背市场规律的。
所以,归根结底,拒绝地摊经济根本就不是一个市场选择的问题,如果是那就不需要政府出面了。恰恰相反,这本身就是个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的问题,而现在多数政府正在做的便是因噎废食,而非这些中央级媒体所鼓吹的“绣花功夫”,毕竟一禁了之是最不需要“绣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