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央地不同调 “地摊经济”配不上北京?

撰文: 江流
出版:更新:

中国全国“两会”后,最高领导层动员经济恢复的指令渐次在各地落地,尤其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再三“站台”的“地摊经济”更是得到追捧,在全国成百城市遍地开花。然而,6月6日,“地摊经济”遭到中共北京市委机关报《北京日报》的公开抵制,令人大感不解。

署名“京平”的《北京日报》公开宣称,称“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在《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一文中,《北京日报》先是列举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的几大理由,包括:

北京是国家首都,北京形象代表首都形象、国家形象……北京必须注重保持城市应有的秩序,不应也不能发展那些不符合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利于营造和谐宜居环境的经济业态。

特别是包含老城区在内的北京中心城区本身环境脆弱、商业集中、人员稠密,治理难度本就很大,游商地摊给城市管理、环境卫生、交通出行等方面带来的压力显而易见……一旦卷土重来,之前的治理成果都可能付诸东流,不利于树立良好的首都形象和国家形象,不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该文承认新冠肺炎疫情对北京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带来一定困难,但是“保就业保民生,北京有自己的一系列招和法”能把疫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这一明确拒绝发展地摊经济的姿态得到了印证——这显然不是一家官方媒体的姿态,更是北京市政府的态度。

的确,地摊经济得到最高层推动后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火爆景象”,早前消失已久的城市管理矛盾重新出现,该降温当然要适当降温,但一方面这种“降温”正如《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那样不能一刀切式管理,另一方面这本身是一个市场化选择的过程,难道疫情高潮刚刚褪去不久,“政府之手”又要迫不及待伸出来了扼杀市场活力了?

6月7日《人民日报》也加入论战。刊发《人民锐评:地摊经济,升温不能“发烧”》一文虽然主基调类同《北京日报》呼吁“降温”地摊经济,但是该文还有一层深意,即“地摊与城市并非水火不容。有关部门如果能少一些管理‘洁癖’,别一见地摊就蹙眉、拒斥,很多老百姓是欢迎和支持的”,言之谆谆。

事实上,北京作为国家的“脸面”,要不要市容整洁?当然要。但是,作为城市管理者,不能只顾面子不要里子,只要自己的脸面而枉顾普通民众的民生艰辛。更何况,未知《地摊经济不适合北京》的作者是否离开过案桌,哪怕去坊间询问一两个普通人,不妨问问他们到底是支持还是反对,不要随意代表民意。

事实上,早在2017年冬天北京那场大火刺激北京市政府强力清理群租房,已经迫使那些从事所谓低端产业的外来人员纷纷逃离,而没有低端产业支撑的市民生活成本也大为上升,其结果是北京市容干净了,街面上的人流也干净了。

正如《北京日报》所言,城以盛民,假如民都没有了,城市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城市的本质是经济活动,不是进行政绩炫耀的工具。奉劝为政者不要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