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蝗祸】专家:蝗灾或在夏季重现 警惕沙漠蝗“落户”中国
蝗虫肆虐非洲,蔓延巴基斯坦及印度等亚洲国家,中国日前已派出蝗灾防治工作组赴巴基斯坦援助。
有中国害虫防治专家近日指出,虽然印度目前的蝗灾已基本结束,但是新一轮蝗灾或许正在酝酿中,可能在今个夏天再次产生蝗灾。若境外沙漠蝗灾害未得到有效控制,今年6至9月在季风作用下迁入中国境内的概率将会增加。
专家提醒蝗灾或于夏季卷土重来
害虫防治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教授石旺鹏介绍,从成年蝗虫在土地中产卵到幼虫出土,再到有翅成蝗,大概需要经过2个月的时间,上一批蝗虫已经在土地里留下了大量的卵,在合适的温度和降水下,这些卵将完成孵化,并可在今夏再次产生蝗灾。
面对多地蝗灾,中国农业农村部曾于17日表示,考虑到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阻隔,蝗虫很难越过高海拔的寒冷地区进入中国。若蝗群扩散至尼泊尔和缅甸,不排除有少量蝗虫随季风迁入云南和西藏的可能,但造成危害的概率很小。
但在部分专家看来,今年6至9月份,如果境外沙漠蝗灾害得不到有效控制,在季风作用下迁入中国境内概率增加。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泽华表示,近30年是全球气候变化最快的时期,许多变化超出预期,因此,沙漠蝗一旦迁入中国,“会不会住下来,甚至反客为主?这是有风险的。”
据悉,在中国的史料中,历史上造成灾害的飞蝗以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为主,尚未有过沙漠蝗为祸的记载,仅在云南和西藏有沙漠蝗的分布。因此也有专家认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沙漠蝗“定居”中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专家:科研人员应当重视对于沙漠蝗研究
张泽华表示,研究人员还不了解沙漠蝗在中国的行为规律,因此在监测和防治上尚存在不确定性,更多针对沙漠蝗的研究有待进行。他还建议与国际合作开展,以便明确在中国的环境条件下,迁移过来的沙漠蝗的基本生物学特点是否会发生改变,例如生长、繁殖、越冬等特性是否有变化。
至于治理蝗虫所需要的药剂,石旺鹏表示,和中国常见飞蝗所用药剂大致相同,只是针对不同种类的蝗虫,效果略有差异,“(沙漠蝗)体型大,抵抗力强,用药浓度也要相应提升。”他还透露,国家会有战略储备,对于应急农药的储备大可放心。
治蝗监测防控体系 + 国际合作
据介绍,中国已建立县级以上蝗灾防治指挥机构,构建监测防控体系。确保农区每万亩蝗区有1名查蝗员、农牧交错区每5万亩蝗区有1名查蝗员、牧区每10万亩蝗区有1名测报员。
各地植保站、测报站监测汇总蝗虫产卵和出土情况,依据气象条件预测蝗虫产生危害的区域和程度,并给出相应的防治建议。一旦发现某区域蝗虫密度达到防治指标,则需在第一时间进行防治。
目前,农药防治、生物防治和改造蝗区生态环境是蝗虫防治的主要手段。对于小范围、轻度暴发的蝗灾,主要采用生物防治,即利用微生物或者天敌来进行防治,也就是新疆在多年前已经开始推广“牧鸡治蝗”和“牧鸭治蝗”。
↓↓↓ 蝗虫已在非洲地区肆虐(点图放大浏览)↓↓↓
此外,张泽华认为,如果能通过国际合作协助对方及早控制,对中国的影响也会变小,对于国际蝗虫防控的贡献意义重大。他指出,“蝗灾问题也是全球重大公共事件之一,对于粮食安全的威胁不仅仅是蝗灾发生的国家,甚至导致国际粮食供给紧张。”
据此前报道,在此次沙漠蝗灾中,中国已派出专家组前往巴基斯坦,协助当地灭蝗。
(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