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非蝗祸】网民吁“吃货治蝗” 官媒科普:群居蝗虫有毒不能吃

撰文: 彭琤琳
出版:更新:

蝗虫肆虐非洲,蔓延巴基斯坦及印度等亚洲国家,中国日前已派出蝗灾防治工作组赴巴基斯坦援助。
早前传出“蝗军”逼近中国国境线,有人担心蝗灾会对中国造成危害,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网民还建议吃蝗虫止灾,引起热议。
但科技部主管的官媒《科技日报》近日刊文科普称,群居蝗虫有毒,不仅动物不会吃,人也无法食用,劝吁网民少点臆想和开玩笑。

↓↓↓ 蝗虫已在非洲地区肆虐(点图放大浏览)↓↓↓

+4

蝗虫可食可药用古已有之

《科技日报》的文章指出,吃蝗虫并不是现代人的专利,蝗虫可食可药用,古已有之。《本草纲目》记载,蝗虫单用或配药使用能够治疗多种疾病,如咳嗽、气短、破伤风、急慢惊风、高血压等。

而大量现代关于蝗虫营养价值的研究表明,蝗虫的蛋白含量高达74%以上,绝大多数种类的蝗虫都含有十多种氨基酸,其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比值甚至比大多数动物油脂的都高,油脂质量高于菜籽油而与花生油相近。概括来讲,蝗虫营养成分齐全,蛋白质含量丰富,氨基酸组成合理,脂肪含量不高,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能量且富含矿物质的天然保健食品。

蝗虫肆虐非洲、巴基斯坦及印度等国,巴基斯坦1月31日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AP)

并非任何蝗虫都能吃

但文章其后引用内蒙古生物技术研究院工程师张志刚的意见称,人类食用动物,必须要放在人类生产生活环境这个范畴内考虑和实施。“毋庸置疑,我们曾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疫情早已证明,如果将这一范畴扩大到自然界,是极度危险的,最新研究表明,蝗虫也不例外。”

张志刚表示,日常餐桌特别是烧烤桌上,很多人吃的炸蝗虫、烤蝗虫基本都是人工养殖或散居的。但这并不代表著蝗虫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吃,更不等于任何蝗虫都可以吃。

另据20年来在内蒙古草原观鸟数十次的郝建光回忆,多年前在观察百灵鸟的时候赶上过几次草原蝗灾,百灵鸟是蝗虫的天敌,但是每到蝗灾,百灵鸟往往不怎么吃蝗虫,这个现象困扰了他多年。

对于这种现象,中国科学院康乐院士、魏佳宁副研究员团队指出,这是因为蝗虫能够在独居与群居这两种生活方式间来回“切换”。团队研究发现,群居型蝗虫会大量释放挥发性化合物苯乙腈,而散居型蝗虫几乎不合成苯乙腈,并且群居蝗虫在遭到攻击时会立即将苯乙腈转化为剧毒化合物氢氰酸。当蝗虫大量聚集时,其天敌不喜欢吃蝗虫,原因便在于此。“这时的蝗虫,不仅动物不能吃,人也无法食用。”

蝗虫入侵印巴,位置曾逼近中国国境线。(央视新闻)

“蝗灾来袭应少些调侃和臆想”

张志刚也表示,有些动物聚集后,其个体形态和群体颜色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显然是为抵御天敌而生。群体动物可能具备了个体和散居动物所不具备的防御天敌的本领,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进展,解释了蝗虫具备的这种能力。

他又说,任何一项对自然界研究的重大突破,归根结底都是要提示人类如何与自然更好地和谐相处;当蝗灾来袭时,应该少一些调侃(即开玩笑)和臆想,多一些科普,始终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