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能源外交不落下风 俄罗斯“示范”对华谈判4式
12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俄罗斯总统普京作视像连线,共同启动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西伯利亚力量”,正式对中国供给天然气。俄罗斯30年内将向中国市场供气超1万亿立方米:该项目还是世界上距离最长的“输气管道”,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中国长三角,长逾8000公里。
早在这项工程前,中俄能源合作已如火如荼,其中又以中俄原油管道为先声;近年有指中国的谈判地位太强,对手难以还价,俄罗斯则呈现完全不同的景象。去年《中国经济周刊》刊登〈中俄原油管道十五年谈判纪实〉,为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现身说法之作,内容便透露俄方“交易的艺术”。
知己知彼方可以逸待劳
张国宝一文开门见山:“俄方对我们十分在意中俄原油管道建设非常清楚,他们在谈判中谋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常常将我方关切的中俄原油管道与俄罗斯关切的其他项目挂钩。”可见俄罗斯由一开始就“知己知彼”,得悉中方有多著紧这个项目,于是利用这一点不断“争取”更多利益。
张国宝便提到:“他们在协定文本中希望写进田湾核电站的三、四号机组仍采用俄罗斯原子能公司的技术设备;他们不能只是向中国出口原油,要求在天津投资炼油厂和加油站;要求写进中国每年从俄罗斯进口1500万吨煤炭;希望中方扩大进口俄罗斯电力等等。”后来至少头两项成事,俄方“成功争取”。
既然知道对手比我著急,俄罗斯亦进而“以逸待劳”,由商谈到完工足足用了15年,其间双方交手情况如下:“由于中俄之间长期存在的隔阂,双方都有戒心,对协定内容都非常小心,为哪句话在前,哪个条款在前也争论不休。文本除中俄两国文字以外,还必须在英、法语中选择一种文字作为副本。”
熟悉中国体制“分而治之”
一如上述,俄方在漫长谈判中不断获得“新让步”,可是除了一开始就摸清楚中方底牌,该国也自有其“交易的艺术”,反映其对中国体制认识之深,以及必要时下重手的狠劲。
中方代表团牵涉众多机关,利益并不一致,北京为防“中国国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会被俄方利用”,指定中石油作代表。岂料中石化不甘“被边缘化”,“私下也买了俄石油的两亿美元股票”,兼且商议建设另一条管道,直到国务院高层出面劝阻才中止。
俄方的“分而治之”不止于此。张国宝代表发改委出面谈判,乐于见到项目做得“愈大愈强”,遇上俄方乘兴“探讨俄罗斯向中国每年出口3000万吨原油”,他便欣然同意纳入草案。不过中方的银行界代表却反弹甚大,质疑这一句承诺是否“与(额外)250亿美元贷款挂钩”。
“临门倒戈”促成优惠条件
虽然张国宝不以为然,但银行界代表的忧虑不无道理。事缘在原协议中,俄方以缺乏供应1500万吨原油的产能,“成功争取”中方提供150亿美元贷款,后来更增至250亿美元。如今发改委加一句展望供应3000万吨,“良好愿景”由张国宝提出,未来贷款和风险就由银行承担,该代表的反应其实是意料之内。
最终一如既往,俄方总会“成功争取”,双方于2013年正式商定增产至3000万吨,并于2018年正式投产。
无论如何,张国宝便坦言“俄方经常在最后关头生变”,若讲最夸张的“临门倒戈”例子,当算是2009年两国元首见证协议签署之际。当时俄方即场要求更改内容,认为俄石油公司和俄管道公司要分别贷、分别还,由统一处理改为分别立约。中方随即答应并修改文本,最裆比原定时间迟3小时完成签约仪式。
骤眼看中方好像处处退让,但正如张国宝所暗示,中国原油供应依赖海运,中俄原油管道有其“战略意义”,保障能源安全。谈判过程亦展示出,如果北京认定方向,是有能力整合内部利益集团,组织数万干部,不惮于以十多年时间完成目标,关键时刻可以大刀阔斧,不会执著于一时三刻的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