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华为孟晚舟被捕一周年 中美加各有教训得著

撰文: 赵观祺
出版:更新:

2018年12月1日,华为CFO、华为创办人任正非的女儿孟晚舟被加拿大警方拘押,至今逾一年仍未获释。今年12月2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便再次敦促加方及早释放孟晚舟。

测试中国科技产业底蕴

美国是孟晚舟案的“始作俑者”,足以主导事态发展,如今则任由各方陷于加拿大的司法程序。对华府而言,以拘捕孟晚舟为突破点,可以乘势带出对华为的各项指控:收受中国政府补贴以获取不公平优势;盗取外国企业的知识产权;在产品中植入“安全后门”。

美国手上有多少证据并不重要,最关键是透过孟晚舟案,挑起全球舆情关注,将“美国故事”注入每一个传媒生态。更为要者,相比一触即溃的中兴,华为更具全球竞争力,华府可藉封杀华为,测试这间龙头巨企的真正实力,从而探知在各种宣传背后,中国的科技产业到底有多少斤两。

美国总统特朗普。(资料图片)

对中国而言,孟晚舟案是一座里程碑,预示美国一整年来的“谈判手法”。在案件爆发前,华府的行动似乎都是各有步伐,并不会混为一谈,尤其是中兴封杀事件和平落幕,更加强这种错觉。可是自从孟晚舟在温哥华为捕,后续各种线索叠加连系,美方“分进合击”的策略便表露无遗。

美方“分进合击”成新常态

首先就案件本身,实属华府启动“长臂管辖”的影响力,动用司法和外交资源,以违反本国伊朗禁运令为由,要求盟友拘捕外国疑犯。与这场官司同步进行的还有一系列封杀攻势,包括打出“国安牌”,要求西方阵营在5G基建排斥华为;至今年5月,美方更把华为纳入“实体清单”,下令美企“断供”零件和技术。

🔻点击图辑了解孟晚舟被捕风波🔻

另一边厢,华府更进而将华为问题与中美贸易战挂钩,表明可一并处理。由5月公布华为禁令开始,美方就以每90天为一循环,屡次延长禁令的“宽限期”,并抛出对华为贸易的“许可证”,这既是容让相关美企有时间调整业务,也是公然“场外加牌”,于关税威胁外开启新战线,企图迫使中国让步。

孟晚舟案于此犹如转捩点,明示中方对美判断须更为谨慎。美国在两强角力中占上风,而且有别于过往做法,华府毫不掩饰地利用各方面的优势,寻找著力点,全方位对华施压。换言之,北京不能指望华府会一事归一事,限于在经贸领域缩少对华逆差,而是要有心理和实质准备以应付“新冷战”爆发。

加拿大成中小国家前车之鉴

或者在孟晚舟案,感受最深的反而是一众中小型国家,加拿大的外交困境是前车之鉴。正当两强角力,夹缝中的各国都需要提升政治敏感度,留意每一件事的含意,否则稍一不慎就会卷进交锋火线,要求和则事态主导权不在自己手上,要求战则没有还击之力。

孟晚舟案步入可长达以十年计的司法程序,渥太华基本上无事可做,只能获得西方阵营道义上的支持,并且定期对中国抗议和交涉。北京的报复全落在加拿大身上,两名在华加藉公民被拘留至今,而加拿大芥花籽产品则被禁止进口,此前猪肉和牛肉亦一度在被禁之列。

任正非曾说,华为不过是中美矛盾之间的一粒“芝麻”,那么如循其思路,孟晚舟案就更加是小事一宗。可是由美国策动、中国反击到加拿大进退两难,这宗引渡官司也许会成为“经典例子”,时刻提醒各持份者,眼前是更为高压、复杂而多变的处境,过往那一套判断准则已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