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光头警长”北上发挥网红效应 香港警队未脱舆论困境

撰文: 赵观祺
出版:更新:

在7月30日的葵涌警署外冲突中,警长刘泽基举枪的画面被传媒拍下,相片传到内地后,陆媒和大批网民为其叫好,暱称其为“光头警长”。时近十一国庆,刘泽基获邀北上游览首都,并观看大阅兵典礼,其所获关注度甚至比特首林郑月娥还要高,视之为“网红”亦不为过。

拟送孩子到深圳就读国际学校

刘泽基的“网红化”体现于几方面。首先是大陆媒体全力追访,以至日常生活都会登上新闻头条,例如他透露由于被香港示威者“起底”,孩子除了上学就留在家里,所以和太太商量送孩子到深圳就读国际学校。其言论一出,随即获中港传媒报道,相比其他数以千计“被起底”的警员,刘泽基显然别具新闻价值。

其次,刘泽基自其开设微博以来,其形象逐渐由“英勇警员”进而为“爱国港人”,摇身一变为言行楷模。刘泽基在微博简介表明“我是中国人”,而其公开言论亦以推崇国家认同为主,例如他于10月1日发帖指:“阅兵!不只是国力的表现!也是国民教育!也是令青年人明白中国今天成就如何努力得来!”

在内地被称为“光头警长”的刘泽基现身国庆大典现场。

与此同时,刘泽基获得“国家级”认证,风头一时无两。赴京观礼之前,“光头警长”已获得央视称许和专访,官方新华社和《环球时报》也争相访问。刘泽基在京时亦获礼遇有加,当局开辟“绿色通道”以便其游览长城,而《环时》总编胡锡进则与其会面,互赠礼物。

未见警方宣扬刘泽基事迹言行

刘泽基的微博于2011年11月注册,现时可见的第一则帖子发布于今年9月16日。迄至10月2日下午,该微博已发出54则帖子,并有逾67万名“粉丝”,每一帖子都获数以万计赞好,以公关经营角度看,可说是非常成功。不过事实是刘泽基仅在内地发挥“网红化”效果,一回到香港却仿如完全“失语”。

+2

不分政治阵营,香港传媒的相关报道以转载为主,追访或专访并不多见,而刘泽基所属的香港警队,同样没有大肆宣扬其事迹和言行。

追本溯源,以警员或警嫂名义开设的微博讲得很坦白,直言因受香港朋友排挤或追击,希望内地网友可给予更多正能量及支持。“我们是香港警嫂”便称:“我们身为警察或者警察的伴侣,本应是最不怕恶势力的人,但看到现在全部的言论一点支援都没有。”

中大民调:近半受访者给予0

《明报》早前委托中文大学传播与民意调查中心进行民意调查,发现以10分为满分,警队的评分在9月5日至9月11日期间,平均分只得2.89,给予0分的达到48.3%。 至于有关“过份武力”的指控,认为示威者使用过份武力的百分比为39.4%,而认为警察使用过份武力者则为71.7%。

警方fb播马鞍山警署DJ式警告。(网页截图)

“我们是香港警嫂”如此解释警队的舆论困境:“脸书和媒体基本都是充斥著一些不真实、不公平的报道。”实则警队已扭尽六壬,进军Facebook、Instagram和Twitter,拍片宣传又制作懒人包,甚至乎尝试过推销自家网红,播出马鞍山警员DJ式“深情劝导”的片段,期望温和手法获得网民认同。

南早:公众观感和支持同样重要

事实是要复制“光头警长”的网红效应,警队的公关策略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警方本来欠缺网上话语权的“天时”,硬推网红可能会适得其反,更不可能如内地当局般利用“地利”,厉行审查和垄断宣传渠道以筛选资讯。至于“人和”更无从谈起,现时示威者升级武力冲击,而警方亦采取更严厉的行动方式。

《南华早报》于9月14日发表社评指,有效执法于危机时刻故然举足轻重,而观感和支持同样重要:“重要的是警员不只在执法时维持正确平衡,并且同时被看得见如此作为。这协助他们的行动争取公众支持,若缺此则难以恢复法纪和秩序。”

暴力示威无疑是违法骚乱,警队强力应对是意料之中,激进示威者不应心存侥幸,奢求肆意破坏而没有后果。另一方面,有警员行使过度武力是不争事实,故此《香港01》主张改革监督警察机制,如赋予监警会如廉政公署同等的权力,以及设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这场风波,从而重建警民互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