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你父母都有糖尿病吗? 二型糖尿病7成机会遗传子女

撰文: 医护随笔
出版:更新:

糖尿病是香港最普遍慢性病之一,发病率增长迅速,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2019年12月数据,指香港20至79岁人口中,糖尿病发病率达12.2%,即约每八名成年人便有一人患病,当中逾六成更未被诊断。
部分糖尿病有高度遗传性,如二型糖尿病,只要父母其中一人患有,子女就有四成机会也患上。糖尿病是一家人的事, 而全家共同控糖成效亦会更大。由糖尿及内分泌科专科医生胡依诺撰文解说家庭和糖尿病的密切关系。
撰文:糖尿及内分泌科专科医生胡依诺

港局势持续动荡,社会分裂现象已蔓延至家庭关系。笔者有不少糖尿病人来覆诊时,都诉说近来和家人意见不合,话题减少了,关系紧张,部份病人更长期焦虑、失眠,可能导致压力荷尔蒙如皮质醇或肾上腺素上升,甚至令血糖失控。

圣诞节及新年将至,素来是一家人团聚普天同庆的佳节,与联合国“世界糖尿病日”今年主题“家庭与糖尿病”,呼吁重视家庭力量来维系家人健康的概念呼应。

糖尿病影响的不止病人自身,还有作为照顾者的家人。(Juliane Liebermann/unsplash)

哪些糖尿病有机会影响下一代?(按图了解)

+2

糖尿病和家庭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重点去理解:

1)有糖尿病家族病史应定期检查

二型糖尿病具高度遗传性,所以“糖友”的家庭里常有“同病相怜”的糖尿病患者。研究发现,如果父亲或母亲有二型糖尿病,子女便有四成机会罹患糖尿病;若父亲和母亲都有二型糖尿病,后代患上糖尿病的机会更高至七成,比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患糖尿病风险高五倍。

最近有位病人因肾病不适入院,检查后才发现他血糖极高,肾脏并发症很可能是因糖尿病长期缺乏治疗而引致的。查询之下,原来病人的父母、弟妹全部都早已确诊糖尿病,偏偏他因为之前没有感觉不适,所以一直拒绝身体检查。

其实糖尿病初期或完全没症状,如像这位病人讳疾忌医,等到有明显病征,甚至出现并发症时才正视,病情往往已经十分严重且难以逆转。所以,如果家人有糖尿病,应定期进行血糖和糖化血红素(HbA1c)检测,及早治疗避免恶化。

2)高危族可全家加强预防

虽然家族史是患二型糖尿病的高风险因素,但还是可以透过改变许多非遗传因素预防,例如改善生活习惯、控制体重。如果能积极面对,甚或可令一家人更懂得定期筛检和健康生活,减低患病风险的重要性,如一起建立健康饮食习惯、一起运动、一起戒掉甜饮和垃圾食物,总比孤军作战容易。

如家中有糖尿病人,起居饮食贴近的家人需帮忙协调饮食及生活习惯,共同控糖。(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unsplash)

事实上,如果能及时发现前期糖尿病(即血糖“责界”),又处理得当,病情是可能逆转的;就算哪天确诊糖尿病,一家人也早有准备,知道怎么互相支持及协调日常生活,清晰了解控糖目标,不会迷失方向。

3)妊娠糖尿倍增子女糖尿病和肥胖风险

据2016年资料显示,本港现时每五位孕妇患便有一位有妊娠糖尿病,较25年前的12%明显增加,相信与肥胖人口上升、生育年龄上升、怀孕期间过分进补而令体重急升等因素有关。

妊娠糖尿病对母亲及胎儿均带来一连串风险,包括妊娠毒血症、巨婴、早产、羊水过多,亦增加需剖腹生产的机会。中大的研究更发现,患妊娠糖尿的孕妇诞下之子女,出现糖尿病的机会率是同龄儿童的3倍,超重及肥胖的风险则高出50%。

为人父母,最关心的莫过于孩子的健康。负责研究的专家就建议,所有孕妇应作口服葡萄糖耐量测试(OGTT),一旦确诊妊娠糖尿病,便应改善饮食及运动习惯,并接受治疗,减低对孕妇及其子女造成的影响。

妊娠糖尿病不止影响母亲,更令孩子患糖尿病的机会大增。(Wes Hicks/unsplash)

糖尿病是一家人的事

以下有一则个案分享,陈先生今年38岁,他的父亲因为长期糖尿病及高血压控制不理想,出现末期肾衰竭,需要洗肾,健康每况愈下,经济负担也很重,令病人和照顾者也身心俱疲。

陈先生年半前在例行体检中,发现自己也患上糖尿病,起初看了普通门诊,但因为工作太忙常忘记服药,血糖高时会比较疲倦,但自觉仍然“行得走得”,便没再覆诊。直至太太怀孕,他顿时领悟到作为家庭支柱,如果出现糖尿病并发症,将无法继续支撑家庭,所以约见糖尿专科,商讨治疗方案,血糖控制得到改善,精神也好起来,可以安心地迎接新生命的来临。

总结来说,当面对糖尿病,家人是最强大后盾,可透过以下方法给予支持(按图):

+1
糖尿及内分泌科专科医生胡依诺(撰稿人授权提供)

相关新闻:【糖尿眼】眼痛及飞蚊或已糖尿眼 初期无病征留意3大高风险原因

预防糖尿眼(01制图)